【INHERITAGE】传递优质生活美学 - 领略顶级生活的极致品味

A Diamond is Forever But a Cartel is Not

钻石恒永久,垄断价更高?

A Diamond is Forever But a Cartel is Not 钻石恒永久,垄断价更高?

虽然大型矿商们能希望继续控制供给和存货来维持钻石价格的稳定,但在供给不断增加,生产成本逐年下滑的影响下,以往钻石恒久保值的形象恐怕是一去不回了。

Text/陳柏愷,Kai Chen Photo/iStockphoto

在 2004 的 7 月 13 号,De Beers 这个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公司终于向美国法院认罪,以一千万美金的代价与政府和解控制价格和操作钻石市场等起诉罪名。从 1948 年来,De Beers 就被美国政府禁止在这个占全球钻石销售 4 成 5 的最大市场直接销售钻石。但那年夏天对 De Beers 的坏消息接踵而至。就在 De Beers 向美国政府认罪的几天前,全球钻石业通过了第一个禁止从战争地区进口钻石毛坯(俗称“血钻石”)的规定,并禁止当时在内战中的刚果出口更多的钻石,因为刚果政府无法提出这些钻石是否来自非武装冲突区的证明。同一个月的几天后,Leviev,这个以色列的钻石大亨和 De Beers 的头号劲敌,在纳米比亚开设了全非洲最大的钻石打磨工厂。 这些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对曾是全球钻石霸主的 De Beers 无异是雪上加霜, 在不到短短的 20 年里,De Beers 在全球钻石生产的市占率已从 80 年代末期的 9 成下滑至 4 成以下。

曾经的世纪霸主

1869 年在南非的 Hopetown,人们发现了一颗 83.5 克拉的钻石。这颗日后被命名为南非之星(Star of South Africa)的钻石开始了南非之后几十年的钻石热,塞西尔‧罗德斯(Cecil Rhodes)这个 18 岁的英国年轻人也在 1871 年开始在南非从事出租水泵给矿工的业务。之后罗德斯将获得的利润用来收购当地的小型钻石矿商,包括从另一个英国商人手中买下的一个叫做 De Beers 的钻石矿(“De Beers”则是更早在当地发现钻石的 一对荷兰兄弟的名字)。在1889年时,De Beers 更与伦敦的钻石联合组 织(Diamond Syndicate)合作,Syndicate 同意每年以固定的价格向 De Beers 收购固定数量的钻石作为库存,以减少市场供应的手法来维持价格的稳定。即使在 1891~92 的经济衰退,这项合作协议也成功的让钻石的价格居高不下。 虽然 6 年之后,48 岁的罗德斯就英年早逝,但 De Beers 那时已成功占有全球钻石生产 9 成的市占率。
失去罗德斯的 De Beers 在 1902 就面临了重大危机。那年在今日南非首都 普利托利亚(Pretroria), 挖出了史上最大、3,106 克拉的钻石。但这座新矿的老板拒绝加入 De Beers 的垄断联盟,反而卖给两个独立中间商,其中 一位即是后来全球第十大矿商 Anglo American 的创办人,德国企业家欧内斯特‧奥本海默(Ernest Oppenheimer)。虽然当时 De Beers 新任的董事长对新矿的竞争力不以为然,但普利托利亚新矿的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就等于 De Beers 旗下所有的矿产量。奥本海默则成为伦敦钻石联合组织在当地的代表。就像罗德斯一样,奥本海默深知垄断和控制供给对价格的重 要性,他在 1910 时说过:“常识教会我们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少,就是减少产量。”虽然普利托利亚新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并入 De Beers 旗下,但奥本海默在 1926 时挟其庞大财力开始收购 De Beers 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在 1929 更成为 De Beers 的董事长。之后奥本海默家族控制 De Beers 和全球钻石市场超过 80 年,直到 2011 将手上剩余的 4 成股份以 51 亿美金的价格卖给 Anglo American。

从独占到寡占的钻石市场

长久以来,De Beers 透过 3 个手法控制市场:一‧拥有南非洲 3 国(南 非、纳米比亚、波札那)这 3 个钻石产量和质量都属一属二的钻石矿 (透过入股合作,波札那至今还是 De Deers 15% 的大股东)。De Beers 垄断这了 3 国所有产出的钻石,并将所有的钻石都送到伦敦,不分产地,把钻石透过重量大小(Carat)、色彩光环(Colour)、全美无瑕 (Clarity)、切割手工(Cut)等衡量钻石价值的 4C 标准,分成几千种等级库存,只将少数的钻石卖到市场,以控制价格。如果其他独立矿商拒绝加入 De Beers 的垄断体系,De Beers 便会将手上与该矿商所出产钻石类似的库存以廉价倾销在市场上,让对方无利可图。二‧ De Beers 将手上的 钻石在每年 10 次,在南非洲 3 国举行的销售会上(只有 De Beers 邀请的客户才能参加),以不二价的方式卖给客户。再由客户自行切割打磨钻石, 他们再转手卖给如 Tiffany 这样的零售业者。所有的价格 和游戏规则都由 De Beers 一手制定,下游客户既无权知道钻石产地(因此有血钻石的争议),也无法透过大量 购买取得优惠。三‧为了创造市场上对钻石稀少性的印象,De Beers 每年花上超过 2 亿美金(下游客户也花上 3 亿以上的经费)在推广钻石稀少保值的形象。人们耳熟能 详的 A Diamond is Forever (日后被翻成“钻石恒永久, 一颗永流传”)就是 De Beers 在 1947 年精心推出的广告。 靠着优秀的行销手法,全球钻石销售量有增无减,以日本为例,1981 年 60% 的日本新娘配戴钻石,较 1967 的 5% 成长了 10 倍以上。但过去几十年,钻石市场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其他矿商在其他国家也发现了钻石矿,从苏俄、澳洲到加拿大,这些新兴矿区产量大且不受到 De Beers 的控制,因此其他矿商在过去 20 年来不断蚕食 De Beers 的市占率。第二,血钻石的争议迫使所有钻石生产国必须揭露生产来源,影响 De Beers 秘密收购钻石的过程。第三,Lev Leviev 的兴起。Leviev 这个以色列大亨曾是 De Beers 的大客户,他拥有遍布多个国家,全球最大的钻石切割和打磨工厂。多年以来,他厌恶了被迫从 De Beers 以不二价收购钻石。他透过与俄国总统普丁的个人友谊,在 1989 年,在苏俄设立该国第一个钻石切割工厂,但 Leviev 坚持工厂的钻石来源必须直接来自俄国的矿场,直接跳过 De Beers 的垄断系统 。Leviev 在俄国的模式快速的复制到其他新兴钻石生产国,在长达 26 年的内战结束之后,安哥拉在 2002 年将该国所有生产的钻石直接卖给 Leviev,终结了 De Beers 在安哥拉多年的垄断。这些挑战让 De Beers 一条龙的垄断逐年衰弱。
为了转型,De Beers 在 2001 年和法国的路易‧威登集团(LVMH)合作成 立零售实体店面的 Joint Venture,并在全球 17 个国家开设了 32 个实体店面。但 LV 在 2011 年并购 Bulgari 之后,这项合作案在今年 3 月也宣告结束。 在钻石的需求方面,在千禧年世代(Millennial)的结婚率和可支配收入持续下滑,和个人喜好改变的影响下,他们对钻石的渴望也远低于婴儿潮 (Baby Boomer),如何吸引千禧年世代的买气已成为钻石业者未来的首要挑战。更雪上加霜的是,因俄国钻石矿商 Alrosa 大量生产和销售较为廉价的钻石,钻石的平均价格在过去 5 年内已下滑 14%。为了稳定市场,De Beers 已将年产量从 2014 年的 3 千 4 百万克拉减至去年的 2 千 7 百万克拉(俄国矿商 Alrosa 去年产量则是 3 千 7 百万克拉,较前年稍微减少 2 %)。但在今年全球钻石产量预期年增 12% 至 1 亿 4 千万克拉,需求却大略持平的情况下(虽然今年第一季 De Beers 和 Alrosa 共计卖了 2 千 6 百万克拉的存货, 但这些销售多半是较低品质和单价的存货),钻石的价格在未来难有大幅反弹的机会。

Related Articl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