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几经起落,成本已大幅下滑,近年在极端的气候变迁及环境污染加剧下,再生能源将再次翻转全球能源市场。
Text/林佩璇,Filia Lin Photo/iStockphoto
2017 年 6 月 1 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议,令欧盟及中国等国家大感震惊。这份协定虽不具约束力,但象征意义极高,毕竟经由超过 200 国家共同拟定,一致同意在期限内降低碳排放量以减缓全球暖化。如今,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竟决定退出,对此协定无疑是一大打击。难道再生能源将又要再次陷入低潮?在 2000~2010 年,再生能源曾是市场最热门的题材之一,不过却造成企业盲目的投入及扩张,主因是政府提供了庞大的过度补贴,但因发电效率不佳,以及反倾销税等调查,引发产业面临破产潮。2013 年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无锡尚德破产后,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公司 SunEdison 亦于 2016 年因举债过度而破产。然而,近年因剧烈的气候变迁,PM2.5 的雾霾威胁,以及福岛核灾后对核能的担忧反倒加速回升了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再生能源在历经若干起落后,成本已大幅下滑。根据投资机构 Lazard 研究,美国工商用屋顶型太阳能 2016 年的均化成本约 88-193 美元 /MWh,较 5 年前已降低约 50%,若涵盖补贴,成本可降至 68~150 美元 /MWh 左右,已相当接近燃煤发电成本 60~143 美元 /MWh。
多元的能源应用
根据研究机构 REN21,煤炭、石油、核能等非再生能源发电约占全球发电量 76%,水力发电约 17%,而再生能源仅约 7~8%。煤炭及石油之所以作为主要使用能源,除了价格低廉,蕴藏量丰厚外,最主要优势就是易于储存及运输,能源供应也相对稳定。然而,这却也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一大挑战。因为再生能源是“靠天吃饭”,几分钟内的晴雨变化都能造成发电不稳定,当再生能源和现有电网连结一起时,运作复杂度大幅提高,当电网无法在短时间内负荷过多的再生能源,就必须抛弃。既然不管哪一种能源都有其优缺点,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透过多元化应用,使其各种能源互补,以降低石化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成长。麦肯锡预测再生能源比重至 2035 年将成长至 36%。
普及的关键:储能
再生能源最大的问题就是储存效能,如不解决,再生能源就无法真正普及。根据 REN21 的资料,目前抽水蓄能电站为主流,占全球 156GW 的并网储能容量中约 96%。本身无发电能力,是做为发电厂调配高低峰发电量不一的储能设备。欧洲正发展使用小型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储能设备,但受到很大地理限制。其余 4% 是电化学储能(也就是电池)、热能储存、机电式储能,份额虽小但因装机较不受环境限制,成长快速。容量从 2014 年至今已成长 2 倍到 6.4GW。目前最热门的是锂电池储能,不过高昂价格使其尚难以走入一般家庭。Tesla 2016 推出家用型储能系统的 PowerWell II 就要价 5,500 美金(393美元/kWh)。随着科技演进,锂电池价格持续下跌,麦肯锡预估,固定式储能系统成本到2020 年可降至 200 美元/kWh,到 2025 年成本将可能再跌 2 成。
主要成长动能来自新兴国家
美国在总统川普政策施行下,重心将转回石化燃料,欧洲则持续大力拥抱再生能源。例如德国历经长达 30 年的发展,目前近 1/3 的供电是来自再生能源,目标在 2025 年比重将提高至 40%~45%。而这波能源革命正席卷至新兴国家。根据 REN21 分析超过 150 国的资料,新兴国家(包含中国)再生能源投资金额在 2015 年首次超过了已开发国家。IEA 预估,未来 25 年再生能源的成长动能将来自于新兴国家,其中特别是中国,2016 年全球新增的太阳能发电量中有 45% 来自中国。中国于年初更宣告将于 2020 年前再投入 3,600 亿美元发展再生能源,目标在 2020 年前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 15%。
企业共襄盛举
除了政府参与,苹果、Google、微软、飞利浦等企业大厂亦积极投入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这些大厂将透过自建再生能源厂或是外购,目标于 2020 年旗下店面或办公室将 100% 使用再生能源。举例 Google 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已近 40%。苹果在全球超过9成的办公室及数据中心都已使用再生能源外,更进一步要求旗下供应链厂商在 2018 年前都要使用再生能源。PCB 供应大厂斐电(Ibiden)今年三月就宣布所有 Apple 的产线全数使用再生能源,并将投资超过 20 座再生能源设施。此外,富士康也利用夏普的太阳能技术,计划在 2018 年前完成河南、湖北等重要生产基地逾 400MW 太阳能发电厂之架设。
石油大厂亦积极转型中
这场能源革命的序幕才刚展开,但传统石油大厂已备感威胁。皇家壳牌集团(Royal Dutch Shell)认为石油需求最快 5 年内将触顶。在过去 4 年内,七大石油及天然气集团包括荷兰壳牌及法国道达尔集团(Total Group)已投入 150 亿美元发展再生能源。尤其,壳牌在荷兰提供的风电价格甚至是全球第二便宜,令人惊艳。当然,能源转型非一蹴可几,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布局,从政策、经济发展、到居家需求皆需兼顾,每个层面互相搭配,转型才不会成为一个空洞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