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传递优质生活美学 - 领略顶级生活的极致品味

MINDFUL OBSERVER

从「心」照见世界

MINDFUL OBSERVER 从「心」照见世界

当人们观赏艺术画作时,总觉得自己是投射目光的主动角色,但走到奈良美智的作品前时,却仿佛被画面里的小女孩深深看透。在「可爱」表象下,创作者没说出口的话,隐藏在饶富深意的眼光中。

Text_Chih Yu Chen Photo_STELLA McCARTNEY

喜爱日本文化的人,肯定见闻过日本当代艺术三巨头: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潮流霸主村上隆,以及被冠名为「疗愈系」的奈良美智,虽然奈良美智的作品多数描绘着孩童或森林小动物,但背后隐藏的艺术动能不容小觑,在 2019 年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会上,一幅名为《背后藏刀》的红衣小女孩画作以 1.95 亿港元(约 7 亿新台币)成交,使奈良美智登上日本最贵艺术家宝座,不难感受到在这不安定的时代,比起大规模的抽象、风景画作,世人更看重能带来情感疗愈的作品。

从孤独的宁静中萌生觉察

奈良美智在 1959 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这里虽然生产驰名世界的苹果,对从小就是「钥匙儿童」的他来说,故乡是冬季漫长、令人倍感孤寂的所在,好在还有绘本里的想像朋友陪伴渡过童年时光,青少年时期的奈良美智则透过大量聆听摇滚乐,以激昂旋律和歌词将孤单的灵魂和外在世界连结。丰富善感的本性引领他走上艺术本位的学习之路,求学期间分别就读武藏野美术大学及爱知县立艺术大学后,接着在 20 岁那年背起背包到欧洲壮游,一路行经巴黎、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义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最后决定落脚德国杜赛道夫艺术学院进修。当他成名后,媒体曾询问为何没去号称欧陆艺术大本营的英国伦敦,而是跑到偏远的德国北部,他的回答相当耐人寻味:「我是依照直觉行动的人,来到杜赛道夫(Düsseldorf)完全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这里有冰雪连绵的灰暗冬季,让我回想起在青森的童年时光。当时我 28 岁,仿佛重回 20 年前和 8 岁的自己对话。」共 12 年的德国留学生涯,对奈良美智日后的作画方式起了决定性影响,乍看他的作品,都会被单一且不合比例放大的主体吸引目光,背景则通常是模糊或是扁平的涂色,在在反映着画家本人的心灵视野中「唯一的孤独存在者」意象。
不少媒体曾揣测奈良美智是「喜欢孩童的人士」,但这个假说被本人澄清:「我之所以选择孩童作为主角,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尚未受到外在影响,保有人类最初澄明的『智识』;另一方面,孩童柔弱的本质,也是社会中位居弱势的族群。」但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奈良美智并不回答,而是为孩童们赋予不正面望向群众的斜视目光,当观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图像时,无论看见的是微笑、轻视、愤怒或悲伤,一个孩童的「灵魂之窗」俨然成为每个人观察内在的一面明镜,对于已经成为「大人」的人来说,看懂了些什么的时候,也是明白自己失去了些什么的时候。

奈良美智过去创作的许多经典人物图像都在本次胶囊系列现身,相较于一幅画作动辄上亿的价位,这回艺术家第一次授权的时尚作品相当独特且价格相对亲民。
奈良美智过去创作的许多经典人物图像都在本次胶囊系列现身,相较于一幅画作动辄上亿的价位,这回艺术家第一次授权的时尚作品相当独特且价格相对亲民。

人人都可以活出庞克精神

从 Stella McCartney 特殊的姓氏,不难看出设计师本人和传奇乐团「披头四」主唱 Paul McCartney 的关系。从小和热爱大自然的父母在乡间成长,喜爱动物的 Stella McCartney 自出生以来茹素至今,2001 年创立同名时装品牌后大力推动「永续设计」,并只选用「素食皮革」创作鞋包配件,同时也和她的父亲一样是反战主义者,进而促成奈良美智愿意首度跨界时尚圈,和 Stella McCartney 推出联名胶囊系列的契机。
他为自己首个时尚作品奠定「庞克」调性,并且在孩童与动物图像旁添 加 了「We are punks」、「Change the history」、「Don't waste another day」等标语,「把画作加上词句,仿佛点出画面中某种精神的重心,而文字就是打开人们想像力的钥匙。」在事事停摆,整个地球笼罩在忧郁恐慌中的 2021 年,穿上每个细节皆被艺术家与时尚设计师用心填入意义的服装,似乎也感受到自己被温柔地接住了。或许是因为从出生至今,奈良美智都是以「等待漫长冬季结束」的心情活下来,他以毫不畏惧的眼神直视孤寂带来的酸涩苦辣后,才能说出:「有梦和希望存在的地方,才有艺术诞生。」如此这般锚定人心的话语,从而转化为支持人们走过世纪疫情的力量。

优雅中性的设计轮廓是本次胶囊系列的一大特色,温柔粉嫩的配色符合了春天的季节感,带给人们生机满盈的视觉飨宴。
优雅中性的设计轮廓是本次胶囊系列的一大特色,温柔粉嫩的配色符合了春天的季节感,带给人们生机满盈的视觉飨宴。

Related Articl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