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將所有的一切結合在一起,材料和生命,成功和失敗。」無論是商業設計、藝術創作,「編織」始終是蘇珊娜‧迪克作品的核心。她說,「編織是一種轉化。」原本各自獨立的經線、緯線,交織排列後誕生了新的美麗事物,那不只是從線到面的轉變,更有立體的層次在其中。
環保面料的先鋒
迪克無疑是位成功的織品設計師。取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編織設計學士學位以及紐約 FIT 流行設計學院的應用藝術文憑之後,她於紐約成立了同名工作室,專注於以材料為本的品牌策略,不僅參與織品的產品設計、工業設計、還有商業空間設計。在 1996 至 2005 年期間,她擔任美國家具大廠 Knoll 旗下的織品公司 Knoll Textiles 的創意總監,協助開發當時仍屬前衛的環保面料,採用低廢設計以及可回收材料。後來,她擔任 LUUM 織品的創意總監,並將設計觸角延伸至地坪建材,參與 Tarkett 的品牌策略及產品開發,擔任 Tarkett 子公司 Tandus Centiva 的設計顧問, 2016 年還將與 Skyline Design 合作推出她的第三個玻璃設計系列。從織品到建材,看似越界,實則都是對於材料的編織。迪克從不認為編織只存在於柔軟的線,她保留著手工編織的技藝,改變眾人習以為常的材料用途,開創出結合軟、硬材質的「編織雕塑」,使得她的織品創作以及編織雕塑作品別具特色,獲獎連連,且常於世界各地展出,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及巴賽爾藝術博覽會( Art Basel )。
廢五金裡的藝術啟發
蘇珊娜‧迪克對於材料的熱情源自於童年。由於父親繼承家族事業,經營廢棄五金回收廠,不同於其他同齡女孩暑假總是到處遊玩血拼,她每個夏天都跟著父親去回收廢五金,幫忙丈量、秤重、清洗,再一一檢視分類。「父親非常支持當地的藝術家,他總是讓他們任意挑選材料,還為他們闢了個工作室,小時候家裡面擺滿了以廢五金創作的藝術品,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可以把這個材料變成另外一個東西。」這個啟發領著她走上了設計與藝術創作的路,而讓她專注其中的,則是母親。
「我母親不是個溫暖的人,」在一次 TED 演講中,她平和地述說著生命裡的情感歷程,如何悄然地成為她藝術創作的動能,「她有酒精成癮的問題,對一個敏感的小孩來說,那樣的童年生活是困難的。」於是,迪克總是往外跑,為自己排滿各種可以上的課程,到了大學,她初次認識編織,發現在編織的過程裡,自己的心能慢下來、靜下來,從此愛上了編織。
生命是最動人的編織材料
畢業後,她運用自己對於編織的專業建立事業,赴紐約進修、成家立業。而後,她接到父親的醫生來電,告知父親心臟衰竭,於是,她邀請父親造訪紐約,在家裡短暫住下,好讓自己的醫生再為他檢查一次。每年的感恩節,迪克都會親自設計卡片寄給親友,那年,因為父親到來,她想著要與父親一起製作卡片,就用家裡的材料來做。找了許久之後,她發現衣櫥裡乾洗店的鐵絲衣架,過去都會把衣架留到一定數量後一次還給乾洗店。她又想到了父親經營的廢五金回收,於是,便將這些鐵絲衣架拆解,編織出一小片鑲在卡片上。
卡片寄出後,一位朋友非常喜歡,希望她以此概念為一位客戶編織出如大型畫作般的作品。這件《打撈 Salvage 》用了 3,470 個回收的乾洗衣架,編織成間距不一的金屬簾,如今正掛在比爾蓋茲的蓋茲基金會辦公室裡。「從一張卡片到一件作品,回想製作的過程我突然明白,這是一件關於我的父親、關於我父母親不愉快的婚姻的作品。」鐵絲是硬的,它的編織得費力控制,得跟鐵絲的金屬特性對抗,正如同父母婚姻裡的那些掙扎、軟弱與爭吵。
不自覺地,迪克把生命歷程與情感織進了作品之中。而後,一次次,越來越鮮明的,在她的藝術編織創作裡,顯現了強烈的情感張力,像是作品《他與她 His & Hers 》,編織素材是整整六箱的離婚手續文件,是與先生長達四年的離婚過程留下的。「編織前我整理著這些文件,得分類哪些記載內容是跟他有關的,哪些是跟我有關的,然後碎紙,整理成編織素材,過程中我也跟著一頁一頁重看,剎那間好像明白了,明白了為什麼,明白了這段婚姻哪裡錯了,哪裡對了,然後,我能原諒自己,也原諒他人了。」她也將自己在平撫情緒的漫長散步裡撿拾的廢棄氣球作為創作素材,運用在為 Emanu-El 猶太教堂製作的《火島織品 Fire Island Weavings 》。作品上閃爍的光亮來自於那些氣球,代表著許許多多的家庭為了別具意義的人事物所做的慶祝。「 那不就是人們在教堂裡尋求的轉變嗎?讓不好的變成美好。」 將垃圾編成美麗,用編織修復受傷的心,重新連結自己的內心、連結社群,這強烈的情感能量正是作品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