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da Benglis 是當代藝術界的活傳奇,她出生在山水圍繞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查爾斯湖區,大自然風起雲湧的變化景色,在她的藝術本質留下深刻影響;而源自家族的希臘裔認同支持她從小思索自己的存在意義,Lynda Benglis 記得童年時從祖母身上看見女性在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在 2015 年接受《 Ocula 》雜誌訪問時說道:「我是家裡第一個女性孫兒,這在希臘非常重要,因為女性繼承財產。祖母也是我的教母,她從 40 多歲開始旅行,這在當時並不常見,這些行為舉止為我樹立了榜樣。」
女性自主的希臘式家庭教育
藝術家母親也為年幼的 Lynda Benglis 提供了自由成長環境,但限於當時女性在社會家庭角色的約束, Lynda Benglis 看見母親面臨的壓力與犧牲,讓她興起與好友戴上假鬍鬚,偷偷開車到當地餐廳學男孩子點餐的調皮之舉,課堂上做筆記隨性使用各種墨水塗鴉,小小年紀展現無懼權威規範的精神,在畢業年鑑上,同學們稱她為「第二個林布蘭( Rembrandt )」(荷蘭巴洛克繪畫大師),Lynda Benglis 也順隨骨子裡的藝術天性,1964 年在紐奧良的紐康學院獲得美術學士學位,同年搬到各派藝術家集結的大本營—紐約,與 Andy Warhol、Donald Judd、Sol LeWitt、 Barnett Newman 等人為友,互相激盪出當時堪稱驚世駭俗的女性本位創作。
探索多元媒材彰顯女性力量
在 1960 至 1970 年代間, Lynda Benglis 以倒入蜜蠟、乳膠、聚氨酯的創作方式在紐約藝界闖出名聲,她擅長創作型態仿若自然有機的「小型蠟畫浮雕」,還原童年時期在湖畔以松針和黏土做成的泥餅,或搭船滑行時在船後方激起的藍色波浪。其後 Lynda Benglis 深入探索女性藝術家在男性主導的極簡主義風潮中能達到何種突破?一如同時期的 Jackson Pollock 以「滴畫法」留名於世,Lynda Benglis 則以「傾倒」開創新藝術形式,《 Life 》雜誌捕捉到 Lynda Benglis 創作時有向前俯衝的態勢,將顏料從罐子直接傾倒出來,她將創作過程視為為肢體與顏料建立聯繫的「儀式」,使畫作衝破二次元框架,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地面、牆面,或僅僅停留於當下時空。在《違禁品》( 1969 )中, 她運用色澤鮮豔的多種顏料直接在地板上作畫,在照片中瞬間靜止的顏料彷彿一席凝固的華美地毯,由於被傾倒顏料的作品無需畫布與畫筆即可完成,藝術界認為 Lynda Benglis 要將傳統繪畫藝術推至瓦解邊緣時,「我並不是要脫離繪畫,而是重新定義它的意義。」她回應道,並在 1970 年代瀟灑轉向錄像創作領域。
Lynda Benglis 對人體的興趣也從過往的雕塑作品轉移至影像中,她將自我形象和流行文化結合,並保留肢體與空間的互動軌跡,使錄像作品成為向公眾進行女權對話的有力工具。在《噪音》( 1972 )中,Lynda Benglis 運用機械複製技術及回放錄像進行層層扭曲,產生聲畫解離效果,從而顛覆經典藝術的真實與重製自我的概念;在《現在》( 1973 )中,Lynda Benglis 以遞歸技術重複疊加畫面搭配回放的命令聲音,如「現在!」「開始錄製!」,藉此模糊觀者對時空的感知,同時混淆錄像具備的臨場感與真實時間。在最為著名的《女性感性》( 1973 )錄像中,她與藝術家 Marilyn Lenkowsky 親吻與舔舐的場景,毫不猶豫地面對藝評界的男性凝視,以及隨之而來的批判。而 Lynda Benglis 認為,她所處的時代正走到人人都能自由「發明」自我的階段。她回憶起早期社會由家族和小型社群建立的緊密連結,那些關係產生的共振讓人們得以熟悉彼此,但今日的個人可以自由決定想演出獨角戲?還是群像劇?她不評斷社會如此變遷的好或壞,不過是所謂「時代」的一部分而已。
近百年創作生涯學無止境
1980 年代起, Lynda Benglis 開始利用金屬創作,完成在金屬網架噴灑液態金屬的知名《褶皺》系列,其後經歷了一段潛伏期,直到 2009 年,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 Irish Museum of Modern Art )為她舉辦首次回顧展,重新喚起人們對這位當代藝術重要人物的關注。愛爾蘭裔知名時尚設計師 Jonathan Anderson 在 2023 年尾聲也以 Loewe 創意總監名義,邀請 Lynda Benglis 創作 2024 年春夏珠寶系列,使時尚愛好者也能戴上藝術雕塑品般自然有機型態的金工配飾,串連起 Lynda Benglis 一生兜兜轉轉的創作旅途,「我從未想過放棄,因為我總在尋找某些東西滿足我的流浪心。我大部分時間都是流浪者和邏輯學家,有封閉的思想系統,也有開放的系統,我兩者都使用,而我一直喜愛藝術家,覺得他們與科學家在玩同一種遊戲。兩者都需要利用直覺思考,結合開放與封閉特質,並以這些基礎構築想法。」
面臨即將跨越的 90 歲門檻,她仍看待藝術創作應是充滿激情與期待的過程,自己仍是那位住在湖邊的小女孩,因為好奇心追著兔子闖入仙境,探索社會與文明的極限,享受迷失自我再重新建構的奇幻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