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IMMUNOTHERAPY A RISING ALTERNATIVE TO FIGHT CANCER

免疫療法 治癌再添生力軍

IMMUNOTHERAPY A RISING ALTERNATIVE TO FIGHT CANCER 免疫療法 治癌再添生力軍

免疫療法為人類在抗癌這個漫長的戰鬥上注入一劑強心針。龐大的商機也使藥廠加速研發及併購動作。醫學界樂觀預估,癌症將不再是「絕症」,而是可被治療的慢性病。

Text_林佩璇、Filia Lin Photo_iStockphoto

全球第九大藥廠──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2017年8月宣布斥資 119 億美元,以溢價 29%併購新創公司凱特製藥(Kite Pharma, Inc)。消息宣布後,凱特股價應聲上漲 29%來到 178 美元,是 1 年前的 3 倍。而吉利德科學的股價也在幾日內上漲 17%。當時凱特製藥只是一間年營收僅美金 2 千萬,年虧美金 2.7 億,新藥尚未獲得 FDA 批准的新創藥廠,為何會獲得大藥廠的青睞?因為其專研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目前癌療領域最熱門 的題材。不同於傳統手法如手術、化療、放射療法以及標靶治療,是藉由外力殺死癌細胞。免疫療法是活化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使其能精準辨識並攻擊癌細胞,並利用免疫反應的記憶力,達到長期抑制癌細胞的效果。臨床顯示,於某些末期癌症,免疫療法能提高存活率,且副作用低,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免疫療法的三大方向

早在 19 世紀末,醫學界就透過注射細菌於腫瘤來引誘免疫系統毒殺腫瘤。但當時對免疫系統瞭解有限,無法提高成功率。直到 1970 年代,醫學界才發現免疫系統中能攻擊感染源的「T-細胞」。而直到 2010 年,第一個免疫療法藥物,由丹德里昂藥廠(Dendreon Corp. 已破產)開發的 Provenge 才獲得 FDA 核准,用來治療轉移性前列腺癌。
目前免疫療法分為三大類,一是免疫檢查點藥物療法(Immune Checkpoint)。利用藥物阻止腫瘤發展出能抑制免疫系統的細胞,並引發 T-細胞增生來形成強烈的免疫反應,進而抑制或殺死腫瘤。目前 FDA 核准的有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推出的益伏(Yervoy)及保疾伏(Opdivo)、默克藥廠(MSD)的吉舒達(Keytruda)、羅氏藥廠(Roche) 的 Tecentriq、新基(Celgene)的 Imfinzi、及德國默克(Merck KGaA)及輝瑞大藥廠(Pfizer)合作的 Bavencio 共 6 種。
前 3 種主要用於治療末期黑色素細胞癌(均有在台上市),其它是治療膀胱癌及皮膚癌。以益伏為例,晚期黑色素癌 5 年存活率可從 5-10%提高到 21%,令醫學界大為驚豔。藥廠也加緊實驗,希望擴大適用癌症。第二種是癌免疫細胞療法(CAR-T 療法),將患者的免疫細胞取出後植入會辨認腫瘤的抗體及活化基因,再大量增殖後輸回患者體內,提高免疫系統的攻擊效果。第 一個於 2017 年 8 月獲得 FDA 核准,諾華藥廠(Novartis)的 Kymriah,用於治療血癌,另一個是 2017 年 10 月才取得核准,由吉利德科學和凱特藥廠開發,用於治療淋巴癌的 Yescarta。第三種是治療性疫苗(Cancer Vaccine),在患者身上施打特定腫瘤抗原,誘發免疫反應並製造可對抗此腫瘤的抗體。目前 FDA 核准的僅有上面所提到的 Provenge。

商機極為龐大,藥廠併購動作不斷

根據醫藥市場研究機構 EvaluatePhrama 的統計,2016 全球抗癌藥物市場規模約 830 億美元,預估到 2022 會成長至 1,922 億美元,7 年複合成長率約 12.7%,而成長最多就是免疫療法。跟據 IMS Health 預估,免疫療法市值將從 2014 年的 16.9 億美元暴增到 2020 年的 308 億美元,7 年的複合成長率高達 51%。龐大商機也使得全球藥廠爭相競逐,除了自行研發,更積極併購或投資新創藥廠。除了上面提到的吉利德科學,輝瑞大藥廠也在 2016 年 8 月以 26%溢價,近 140 億美元併購美國抗癌藥廠商 Medivation。另一藥廠新基在 2016 年也以近 10 億美元和專研 CAR-T 療法的 Juno Therapeutics 簽下長達 10 年的合作,近 期還傳出有意併購另一家藥廠藍鳥生物科技(Bluebird Bio)。連 Google 都在 2017 年 11 月投資近 1.1 億美元於一間才成立 1 年多,專研免疫檢查點藥物療法的新創公司 Arcus Biosciences。而台灣在免疫療法的研究上落後許多,直到去年政府才有條件的開放,讓有在進行相關研究的醫師可在末期癌症患者執行免疫療法。

過多資源投入,市場顯現混亂

現在免疫療法被視作癌症治療的超新星,藥廠一窩蜂地投入相關研究。跟據美國製藥協會的統計,目前全球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腫瘤免疫藥物近 250 件,以免疫檢查點藥物療法及 CAR-T 療法為主。不過,在市場蓬勃發展同時,也衍生不少問題。美國 FDA 於 2016 年 6 月提出警訊,表示現在的免疫療法市場有過熱跡象。紐約時報也在 2017 年 8 月的報導提到,在美國,臨床研究雖多,但符合的病人卻太少,藥廠要到歐洲和亞洲才能找到的患者。而過往臨床研究能聚集上百位患者,而今卻只能找到數十位,研究結果的精準度也備受考驗。 醫學界也提出警告,藥廠過度集中資源在免疫療法,是否壓抑了其他癌療領域的發展,又或是否對免疫療法太過樂觀,而忽略對相關副作用進行更多的研究。另外,不少臨床研究類型相近,恐導致資源浪費。種種問題,都需要政府、醫學界、藥廠做更深入的探討。

搭配精準醫療更添助力

癌症治療是一連串「try-and-error」的過程,這對任何患者來說,都是生理、心理以及財務上極大的負擔。免疫療法雖有其獨到之處,但也非適用在所有患者上。醫學界結合精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出患者身上的突變點以及分析其生活環境與型態,讓醫師在制定醫療方案時能有更明確的方向,來提高治療成功率以及降低副作用。藥廠也可在臨床實驗時事先篩選適合的病患,可縮短研究的時程,並提升成功率。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年有超過 880 萬人死亡,且病例數還在快速增加中。而免疫療法雖有其獨特的地方,但也需要更多的研究。醫學界樂觀的期待,終有一日,癌症不再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絕症,而是可被治療的慢性病。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