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AI The Game Changer: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Finance

革命性的人工智慧: 金融業的危與機?

AI The Game Changer: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Finance 革命性的人工智慧: 金融業的危與機?

銀行業是 AI 的試金石,可免去重複性的工作與增強人類能力,但同時也帶來許多風險。

 

Text_ 李紹廷 / 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shutterstock

摩根大通( J.P. Morgan )執行長 Jamie Dimon 日前將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或AI )的潛在影響與蒸汽機相提並論,並表示該行目前已招募數千名人工智能專家,開始探索部署「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生成式 AI 出現,不僅改變往後人類的生活方式,技術的應用正逐步滲透到金融行業的每一個角落。據 IDC 統計,2024 年全球 AI 投資達 2,350 億美元,資訊服務、銀行與零售為三個主要支出行業;銀行業 2023 年在AI 的投資超過 300 億美元,2027 年將達千億美元。

生成式 AI 將滲透工作角落

AI 對於工作流程的幫助,主要在自動化 ( Automation ) 與增強 ( Augmentation )。據輝達 ( NVIDIA ) 統計,目前金融業 AI 應用於日常運營、風管以及行銷等方面。例如銀行推出內部生成式 AI,協助員工撰寫文案、翻譯、研究等;彷彿讓員工配備一位擁有多年經驗與知識的顧問。
花旗集團( Citigroup )使用AI 技術改善客戶服務,開發智能聊天機器人 Citi Bot 以快速回應客戶服務。Citi Bot 會學習客戶偏好,提供個性化服務、與客戶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進行互動,查詢交易記錄、轉帳、支付等。
除了傳統銀行,AI 應用也滲入中央銀行等機構。例如歐洲央行( ECB ) 針對數據源—超過 1,000 萬家企業與政府單位—進行自動分類;並且用該技術進行銀行監管。由全球央行組成的國際清算銀行( BIS )也表示,AI 可辨別傳統方法無法鑑別的可疑交易模式與異常狀況。
未來,AI 金融助理有可能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 AI 助理透過開放銀行與外部平台相互協同,將幫助人們全天候處理各種金融事務,包括自動支付賬單、預算管理、設定儲蓄與投資目標。花旗銀行也強調,由於人類不喜歡花過多時間在銀行上;隨著技術日益強大,未來決勝點可能在人工智慧助理,銀行品牌重要性將逐漸減弱。

人工智慧分析師

AI 應用也擴及投資領域。避險基金屬業界先驅,十多年前就將演算法與深度學習應用到選股、投資組合管理與避險等。近年算力普及後,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將技術用於智能投顧( Robo Advisor ),為個人客戶量身定制投資組合,並提供客戶即時反饋,大幅減少財務顧問人力需求。
投資研究方面,AI 可協助分析師擴大覆蓋範圍,或把更多時間花在創造性發想、聯絡客戶。例如 AI 可直接提取公司不同結構文件,自行進行整合與分析,甚至可模仿寫作風格、撰寫報告。除了分析傳統數據,更可抓取替代數據 ( Alternative Data ),如社交媒體、衛星圖像、產品價格變化、招聘訊息等,彌補傳統研究無法捕捉的信號。
專家預估現有分析人員平均花費四成以上時間在數據蒐集;在 AI 幫助下,可大幅節省三成時間。今年 7 月,摩根大通推出人工智慧分析師,協助員工進行寫作、創意生成和文檔摘要。執行長 Jamie Dimon 同時透露多數的股票避險都是透過 AI 自動完成。高盛( Goldman Sachs )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等投資銀行也正在測試,這些 AI 工具可能大幅取代初級的人類分析師。

近三分之二工作或與 AI 重疊

在 AI 逐漸滲透的同時,傳統金融業工作將無可避免被調整或取代。根據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 Accenture,銀行與保險業所有工作中,近三分之二與 AI 自動化或增強重疊,遠高於整體行業的四成水準。
目前專家評選,未來三年內大部分工作可被自動化的職務,前三名為客服、會計與風管。未來銀行業新興的職業則為科技法遵、AI 審查與 AI 訓練溝通工程師等。人類可望從重複性高的工作中解脫並轉型,例如客服將專注於高度複雜案件、或服務 VIP 客戶,以及協助訓練 AI 系統。不過,目前研究發現短期內 AI 對勞動力市場影響仍小,但警告在 AI 更充分地融入業務後可能會出現變化。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也可能促使科技巨頭跨入金融服務。如 Amazon、Apple、Google 等,近年已開始提供金融服務。因科技巨頭擁有先進的技術、強大數據資源以及龐大客戶基礎,未來開發個人助理將有明顯優勢。比爾 · 蓋茲( Bill Gates )曾說:「銀行服務是必須的,但銀行未必是( Banking is necessary, but theㄙbank is not. )」。未來銀行或許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風險與潛在問題

然而,人工智慧也不可避免帶來許多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 主席 Gary Gensler 警告,AI 可能加劇金融脆弱性,因為AI 模型可能得到了相同數據,最後會促成羊群效應( Herding Effect )。2010 年 5 月 6 日美股發生的閃電崩盤 ( Flash Crash ),正由於高頻交易和演算法 ( Algorithmic Trading )所引發。再者,目前多數研究無法證實人工智慧投資績效可擊敗市場。主因為 AI 使用過去的數據訓練與分析,但這些數據無法完整反映當前現實,且可能過度擬合( Overfitting )、識別出未來不一定成立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演算法交易佔股市交易量約六至七成;而美國股市更高達七至八成。這些自動化、沒有情緒、冷靜的程式交易帶來許多潛在危害,例如流動性假象( Liquidity Illusion ) —流動性是暫時的,當市場波動劇烈時,這些交易會自動撤出。市場操控風險也增加,包括洗售( Wash Trade ) 與刷單( Spoofing )行為,以及不公平市場優勢—如利用大型電腦與交易所數據的近水樓台設備共置( Co-Location )優勢等。
AI 也使行業癡迷於快速變化的硬數據( Hard Data ),例如股價、經濟數據、企業短期的獲利與營收等;而忽略了如公司管理、盈餘品質、產業競合等緩慢、模棱兩可、難以量化,但長期可能影響更大的軟數據( Soft Data )。由於 AI 缺乏對歷史中複雜性和細微差別的理解,這種無法把握深層次含義的局限性,讓 AI 無法有效處理需要高層次思考和抽象的問題。
人工智慧更可能擴大不平等。在 AI 技術應用時,規模與速度將是成功關鍵因素;當大型企業擁有較多數據、可投資更多超級電腦與晶片、聘請更多優秀人才同時,未來或許將走向大者恆大的結局。
此外,AI 演算法還會帶來其他許多問題。例如人工幻覺 ( Hallucination ),指的是 AI 因缺少了自我察覺,故仍會不可避免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編造錯誤與虛假資訊;部分調查顯示,生成式 AI 產出的摘要錯誤率介於 3% 至 8% 之間。AI 的深偽技術 ( Deepfakes ) 也可用來製造逼真的影音,可能被用於欺詐目的。

研究顯示 AI 專案失敗率高達八成

美國研究機構蘭德( Rand )指出, AI 專案失敗率超過八成,失敗率為一般資訊科技專案的兩倍;如何將 AI 的巨大潛力轉化為具體成果仍是巨大挑戰。它提出幾個根本原因: 如缺乏必要數據、缺乏足夠基礎設施、組織更關心技術而非實際需求、想解決的問題對於 AI 來說過於困難等。AI 未必能大幅增加銀行獲利。據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 )報告,AI 將增加全球銀行業營收約2,000 億至 3,400 億美元之間,僅佔目前全球銀行收入 7 兆之 2.8% 至 4.7%。花旗報告也僅預測,2028 年 AI 將增加全球銀行業 9% 或 1,700 億美元盈餘( 2023 年與 2028E 獲利 1.4 兆與 1.8 兆美元)。
儘管目前銀行業 AI 支出約數百億美元,但若包含基礎建設,全球銀行業每年資訊科技支出高達 5,000 至 7,000 億美元。在大量投資、潛在失敗率高的情況下,最終 AI 投資回報能否如預期仍是未定之數。更有專家警告,AI 在短期內帶來的經濟效應可能不比智慧型手機與互聯網,因為 AI 用成本高昂的技術取代產值較低的工作,與過去科技業發生的變革轉型相反。

人機協同或優於完全仰賴 AI

目前人工智慧仍無法取代大腦,一個完全由AI 驅動的決策是有風險的。AI 通過學習大量數據來執行特定任務,而人類大腦則能夠在多種情境與領域中進行思考。因此,人類對演算法最終提供的內容進行解釋與查核同等重要。目前普遍認為,人機協同( Human-In-The-Loop )可發揮更大作用;當涉及到複雜或不確定情況時,系統依賴人類的干預來提供指導,可提高決策準確性和可靠性。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說,若以通過各類測驗如律師、醫學等作為標準,通用人工智慧(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最快可能在 5 年內問世。但若把標準提高到接近人類心智,則還有漫長路途。他也開玩笑說,當你娶媳婦或嫁女兒請了幾百位貴賓,人工智慧也不可能幫忙你解決婚宴排位衍生的人性問題!
金融業本身擁有龐大數據,不可避免地成為 AI 技術的試金石。個人參與者若善加利用,可提升效率與深化知識;大企業也因規模效應而擁有更多優勢。AI 將提升硬數據的處理與解讀效率,同時更凸顯軟數據背後的想像力、創造力與信念的重要性。贏家除了必須投資在運算與數據,更需創造性地制定差異化的策略或商業模式。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