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1 月底,國際展覽局 (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 ) 在巴黎舉辦的 173 屆大會投票結果可謂大爆冷門。為了爭取 2030 世界博覽會 ( World Expo , 「世博」) 在釜山的主辦權,南韓全國上下總動員在投票前的 500 天在全球各大峰會、領袖會談等外交場合拼命拉票。從政府官員到民間企業,甚至偶像天團 「 防彈少年團( BTS ) 」,都擔任起釜山的宣傳大使,南韓遊說團在 500 天內在全球各地奔走的距離等於繞了地球 495 圈。但結果公布後,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 ( Riyadh ) 卻以 119 票,以得到超過總投票數 2/3 的懸殊差距,輕易地擊敗釜山的 29 票、和義大利羅馬的 17 票。
去年 10 月底,國際足球總會 ( FIFA ) 也宣布,沙烏地阿拉伯是全球唯一申請主辦 2034 年世界盃足球賽( World Cup )的國家。若達到 FIFA 的所有要求,沙烏地可望於今年年底正式獲准主辦賽事。雖然中東國家對於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一向是花錢不手軟,卡達 ( Qatar )主辦 2022 年世界盃的總經費(含場館及各項交通及基礎建設),總共是 2,200 億美金,是 2018 俄羅斯世界盃的 15 倍。沙烏地主權基金為了與 PGA ( Professional Golfers' Association ) 的合併案,所投資的金額也預計高達 30 億美金。沙烏地在全球體壇上的企圖心一直是其他中東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沙烏地除了主辦世博和世界盃,以及在 2029 年在耗資五千億美金打造的未來城市 ( NEOM ) 舉辦亞洲冬季運動會外,更以在未來主辦奧運為首要目標。究竟世博和奧運等超大型國際活動賽事能帶來甚麼樣的商機和效應,讓竭力從石油經濟轉型中的沙烏地不計代價也要主辦呢?
創造文化遺產的世界博覽會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起源於 19 世紀,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英國倫敦。即便在交通和資訊都極不發達的1851 年,從 1 月初一直舉辦到 11 月中,主題是「各國產業」 ( Industry of all Nations ) 的第一屆世博會仍吸引了超過六百萬人參訪。有別於一般貿易促銷和經濟招商的展覽會,世博是全球最高等級的博覽會,是各國動員舉國之力,全方位展現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願景的最好機會,因此世博一直是世界各國爭相承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而每一次世博會都有自己獨特的主題,1855 年第二屆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世博則是以農業、藝術及工業為主。前十屆的世博除了 1876 年和 1880 年分別在美國費城 ( Philadelphia ) 和澳洲墨爾本 ( Melbourne ) 舉辦外,全部都由歐陸各大城市主辦。1889 年,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百年慶而在巴黎舉辦的第十屆世博會,法國政府決定在世博會場設置一個中軸線的建築物,之後舉世聞名,象徵法國文化的艾菲爾鐵塔 ( La Tour Eiffel ) 就此誕生了。
之後的百年內,世界各國為了主辦世博會而特別建造,之後成為城市及文化指標的知名建築屢屢可見。從比利時布魯塞爾 ( Brussels )的原子塔 ( Atomium) 到美國西雅圖 ( Seattle ) 的太空針塔 ( Space Needle ),世博在全球各大主辦城市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和建築遺產。但世博為整個城市,甚至國家帶來的公共建設、產業交流和經濟效應才是各國爭相主辦的主因。以史上最多參訪人數,高達 7 千 3 百多萬人的 2010 上海世博會為例,上海世博總成本超過 480 億美元,是北京奧運會花費的兩倍以上。但即便扣除上海市將近 120 億人民幣的營運費用,在高達 73.6 億人民幣的門票及 40 億人民幣的贊助收入挹注下,總營收高達 130 億的上海世博仍創下超過 10 億人民幣 ( 或 1.57 億美金) 的會展營運獲利。打破之前 1970 年大阪世博會 155 億日元 ( 約 1.46 億美元 ) 的盈利紀錄 。同時,除了世博本身的直接收入,為期 6 個月的會展為上海帶來數千萬的遊客,世博旅遊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高達 800 億人民幣,比北京奧運多出 2.5 倍。相較於 2,000 德國漢諾威 ( Hannover ) 世博會高達 10 億美元的虧損,上海世博被稱為史上最成功的世博會可說是實至名歸。
在上海世博閉幕之後,上海的前世博會場地,包括知名的前中國館,現在已改建成世博公園。國際展覽局更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在公園內打造全球唯一官方認證的世博會博物館。該博物館已於 2017 年5 月開始營運,來自 2010 年世博會的兩百多個參與國家也捐贈了超過三萬件展覽品給這座博物館。國際展覽局也要求未來所有世博會的申請城市都要支持這座博物館的營運和收藏。
有了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案例,一向花錢不落人後、年輕有為的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 · 賓 · 沙爾曼 ( 國際媒體以頭文字稱呼的 "MBS" , Mohammed bin Salman ) 自然要發動銀彈攻勢,傾全國之力讓首都利雅德成為 2030 年世博會的主辦國,其主題是 「變革時代:共同創造有遠見的明天」。正好呼應野心勃勃的 MBS 所提出的「沙烏地願景 2030 」( Saudi Vision 2030 ) 的施政成果。
奧運的城市改造契機
與世博相比,身為體育頂尖盛事的奧運每屆都吸引全球數十億的觀眾收看。歷經上一屆在疫情巔峰中舉行,首次沒有觀眾和掌聲的東京奧運之後,即將在今年 2024 年 7 月登場的巴黎奧運則特別令人引領期盼。相較於之前許多奧運主辦國不計血本的大興土木,巴黎奧運規劃中的一大特色就是 95% 的比賽場地皆為現有和臨時場館。像是於巴黎戰神廣場 ( Champ-de-Mars ) 所設置的沙灘排球場地,讓觀眾們能一邊欣賞精采賽事,同時眺望艾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的協和廣場 ( Place de la Concorde ) 進行滑板比賽,馬術賽事也將在傳奇性的凡爾賽宮 ( Chateau De Versailles ) 的花園舉行,讓每一個賽事場地都充滿著獨特的法國歷史及文化傳承意義。
在節能減碳和環保永續蔚為風潮的今天,巴黎奧運的目標是成為第一屆完全符合《巴黎氣候協議》 ( The Paris Agreement ) 的奧運會。不論是 100% 使用再生能源的選手村,或是零碳排放,開放所有賽事持票者免費使用的公車車隊,巴黎奧運的環保目標是比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減少 55% 的碳足跡。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場地規劃既無須大興土木,又能彰顯法國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又符合永續環保的精神。與過往俄國和中國分別在索契( Sochi ) 和北京奧運會分別砸下 550 億美金及 440 億美金的作法大相逕庭,巴黎奧運的總營運經費僅為 48 億美金。
以過去的奧運賽事來看,不僅僅是索契和北京奧運的承辦經費嚴重失控。從 1968 年來,以全球 18 個冬夏季奧運作統計,不包括硬體設備的支出,單是運動賽事的相關實際支出就超出預算近兩倍,總共累積了 470 億美金的透支。奧運賽事預期帶來的觀光效益也通常不如預期,因為一般觀光客不但不會被賽事所吸引,反而會刻意避開奧運人潮。既然主辦奧運所費不貲,促進觀光的成效又有限,為什麼許多城市仍爭先恐後地想主辦奧運呢?就已開發國家而言,承辦奧運是主辦城市的超大型都更計劃。以東倫敦為例,2012 夏季倫敦奧運的總費用雖然高達 145 億美金,但電視轉播費,企業贊助和門票收入即高達52 億美金。奧運也為當地帶來 147 億英鎊的公共建設,其中大部分是在交通建設上。奧運為沒落已久的東倫敦市區帶來兩條新的地鐵線和高鐵新站。奧運的選手村也已改建為超過 1 萬 1 千戶的住宅,並創造了 1 萬個就業機會。
法國政府也寄望巴黎奧運能為以貧困和高犯罪率知名的塞納- 聖但尼省 ( Seine-Saint-Denis ) 帶來更好的改變。這個位於巴黎東北,面積僅有 90 平方英里的地區一直是全法國惡名昭彰的高風險地區,該區居民失業率超過兩成,幾乎 1/3 的人口活在貧困之中,四成的居民住在由政府興建的公共住宅。自 19 世紀以來,這個地區一直是法國的重工業中心,但在 1970 年代汽車和鋼鐵工業外移後,儘管政府多年以來推出一系列政策要扭轉該區的惡性循環,但皆以失敗收場,2005 年,塞納 - 聖但尼更發生了大規模暴動。
但這次奧運讓一些居民看到了翻轉的契機,法國政府希望能透過 45 億奧運衍生的公共建設投資和一連串的配套措施帶動當地的就業市場。法國內政部更計畫在奧運後將 2,500 名員工從巴黎市中心遷到奧運選手村改裝後的新辦公室。奧運的來臨也吸引了許多企業的目光,特斯拉 ( Tesla ) 近期就宣佈將它在法國的總部搬遷到聖但尼市旁的聖旺 ( Saint-Ouen )。聖但尼的市長也希望能透過奧運的光環吸引新的大學前來設立,帶來當地文化和經濟上的改變。不論長遠來說,這些改變是否能成功,至少奧運已為當地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今年夏天,巴黎奧運已經以永續節能的方式和豐富的人文歷史打造出截然不同的奧運體驗,未來它是否能成為未來都市更新的成功典範將是值得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