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代表良心企業又可擊敗市場指數 ? 可能並非如我們所願 !
Text_李紹廷 / 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
2022 年 5 月中,特斯拉 ( Tesla ) 被標普 500 ESG 指數除名,創辦人 Elon Musk 痛批ESG 是一場騙局 ! 同月底美國證交會 ( SEC ) 又對紐約梅隆銀行 ( BNY Mellon ) 罰 款 150 萬美元,因其管理共同基金在 ESG 存在錯誤陳述。
不到一周,德意志銀行 ( Deutsche Bank ) 旗下的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 ( DWS ),宣稱超過一半投資資產採 ESG 標準,但卻遭檢舉相關資產不純,甚至有「洗綠( Greenwashing ) 」嫌疑;DWS 立刻遭德國檢方搜索調查,執行長也因此下台。美國金融巨擘高盛 ( Goldman Sachs ) 近期也被 SEC 調查,旗下至少四支 ESG 基金可能涉及誇大不實。
近十年乘風破浪的永續投資 ( Sustainable Investing ) 或 ESG 投資趨勢,到底崛起理由何在 ? 以及其對於投資真實意涵 ?
ESG 起源
ESG 概念源自於 18 世紀的社會責任投資,當時教會如衛理公會 ( Methodists ) 與貴格會 ( Quakers ) 一概拒絕投資掛勾煙、酒及賭博等企業。2004 年聯合國報告中首度出現 ESG 縮寫,分別代表環境 ( Environment )、社會責任 ( Social Responsibility ) 與公司治理 ( Corporate Governance )。當時認為將 ESG 納入投資決策或企業評量,可對社會與金融市場產生正面影響。
2006 年聯合國邀請全球大型機構投資人參與責任投資原則 ( The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或 PRI ),投資決策過程須納入 ESG 考量。2015 年聯合國正式通過《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議程列出 17 項目標永續發展目標,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水資源、促進性別平權、減少不平等與責任生產等,並以環境 E、社會 S、治理 G 三大面向發展相關計畫。服膺於「永續」概念下,ESG 其實代表永續的三大主軸。
全球方興未艾的永續投資
全球永續投資聯盟 ( GSIA ) 報告指出,2020 年底全球五大市場 ( 美、歐、加、澳、日 ) 資產管理規模近 100 兆美元,其中永續相關投資就佔了 35 兆,近年以超過 15% 的速度穩定成長。目前簽署聯合國 PRI 的全球投資機構已達 3400 家,旗下管理資金為 120 兆美元。
四個主要因素支持了 ESG 投資快速成長。首先,政府機構為領頭羊。專注長期報酬的超大型政府機構投資人,如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各國退休基金與保險業帶頭,投資時主動納入永續考量,排除 ESG 不完善的公司或地區。連帶私人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也不得不跟進,如管理 10 兆美元資產的貝萊德 ( BlackRock ) 也 於 2020 年初宣示,會全面遵守 ESG 投資原則。
第二,社會意識崛起。近年氣候變遷、性別平權與勞工等議題日益被重視,加上疫情造成人力短缺與部分供應鏈斷練,間接又強化了全球對永續議題重視。
第三,金融業推波助瀾。多數研究顯示,ESG 良好公司擁有較高品質與較低風險,可強化投資流程的風險控管;華爾街等金融機構也把 ESG 投資組合視為新的投資聖盃 ( Holy Grail )。銀行業也出現永續金融( Sustainable Finance ) 口號,放款業務將參考借款人的 ESG 落實程度。
第四,在政府機構、社會意識與金融業合力帶動下, ESG 可提升公司的社會形象與融資能力,企業也因此積極參與永續派對。市場上相關評級機構或資訊提供者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ESG 概念股財務表現較佳
麥肯錫 ( McKinsey & Company ) 報告顯示 : 高評等 ESG 公司在創造收入、提升品牌、降低成本、與提升員工生產力和向心力方面都有優勢。相較低社會責任公司,強調永續發展的公司在進入新市場或擴張產能時,更容易取得當地政府許可。例如有研究證實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金礦開採商,較易取得政府與人民准許開發新礦,因此在開發計畫上較少延遲。
此外,ESG 對於零售商來說也是維繫品牌價值的方式之一,例如聯合利華 ( Unilever ) 2020 年宣布將於 10 年內停止使用石化燃料製造清潔用品。
成本方面,ESG 高評等公司較不易遭遇顯著的監管或訴訟風險。最知名的案例,應屬美國曾經最大的公用事業 : 加州「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 ( PG&E ) 」。因電線老舊與管理不善,導致 2017 與 2018 年數場大火,最終遭求償理賠超過 300 億美元,因此申請破產保護。相較 2017 年股價高點,目前股價僅六分之一。
多數量化研究指出,對 ESG 或永續發展著墨較深的公司,財務數據表現較優。例如有較高的利潤率與資本報酬率。此外,數據顯示盈餘波動較小、股利配發穩定,且較不易發生重大事件的尾部風險 ( Tail Risk );金融市場因此給予此類公司較高估值做為獎賞。例如仲量聯行 ( JLL ) 年初的報告指出,ESG 分數越高的香港上市房地產開發商,其股價淨值比越高;在六個級距的 ESG 評等中,公司評等每高一級,股價淨值比相對提升 0.13。
績效仍未定論
綜合來說,高 ESG 評等的公司品質較優,但股價表現卻未必優異。自 2015 年永續意識抬頭,加上華爾街大力鼓吹,多數研究指出,高 ESG 評等投資組合績效表現確實優於市場平均。然而,若以超過十年的績效評估,關於高 ESG 評等投資組合是否可擊敗市場平均,目前投資界仍未達成共識。
部分研究甚至顯示,長期來看,金融市場均值回歸 ( Mean Reversion ) 力量不可小覷。低評等 ESG 投資組合公司雖獲利率較差,但因市場給予估值低,加上低獲利率導致產業競爭者陸續退出;產業競爭改善後,長期報酬反而有可能擊敗市場平均。高 ESG 評等公司因估值較高,已充分反映其財務表現,後續股價反而表現不佳。
此外,大型公司普遍有資源與手段提高 ESG 評等,故高評等投資組合內多數為大型企業,ESG 也被稱為有大型股偏誤 ( Large Cap Bias )。例如全球最大的 ESG 股票型 ETF 為 iShares ESG Aware MSCI USA ETF,其權重約 70% 與 S&P 500 指數相當,前五大成分股也一模一樣,分別為蘋果 ( Apple )、微軟 ( Microso )、亞馬遜 ( Amazon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與特斯拉。
值得一提的是,ESG 投資組合儘管與市場投資組合差異不大,基金公司卻可以永續的名號趁機提高其管理費。根據晨星 ( Morning Star ) 報告,美國的市值加權型永續基金,平均費用約 0.61%,高於傳統型的 0.41%;較高的費率也被戲稱為綠色溢價 ( Greenium )。因此也有一部分研究認為,ESG 指數無法擊敗市場指數,主因為較高的費率。
非如想像的 ESG 評級
目前 ESG 評級行業猶如戰國時代,據統計有超過 100 家以上機構提供企業資訊。由於 ESG 評鑑涉及許多主觀與質化分析,不如信用評等有大量數據支持;即使是目前主流機構,如明晟 ( MSCI )、彭博 ( Bloomberg )、隸屬晨星集團的 Sustainalytics、與標普 ( S&P Global ) 合作的 RobecoSAM,彼此的評等方式都不同。例如不同產業,針對 E、S、G 成分評估都不同,且權重不一。
MSCI 的 ESG 評等中,房地產行業重點在「環境」與「治理」,權重分別為 30% 與 43%,其中環境著重項目為綠色建築開發。而金融業評等注重「社會」與「治理」;社會權重為 52%,面向含人力資本開發、消費者金融保護與數據安全,治理權重則為 37%。能源與基礎材料行業則更強調對環境的風險管理;製造業則首重公司治理。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 OECD ) 報告指出,ESG 評等的統一與可比性,遠遠不如信用評等。麻省理工學院 ( MIT ) 研究也發現,主流信用評等的結果相關度可達 92%,但 ESG 評等只有 61%;顯示各家機構對一家企業的ESG 評鑑結果有相當差異。如此也使得 ESG 對投資績效的影響沒有公信力;決定 ESG 投資組合績效之主要變因,反而是研究者採用哪一家機構的評鑑結果。且研究採樣的年份不同,績效也不一致。
投資人更需注意的是,ESG 著墨深的公司,並不代表對環境與社會有較多貢獻。評鑑機制真正反映的是,公司有無充分管理「 ESG 三變數」未來對「企業利潤」造成的風險。因此當上月特斯拉因「欠缺對低碳策略的說明」、「工廠勞動條件惡劣」與對「自駕車事故處理失當」失分,標普認為未來特斯拉獲利可能因此遭遇風險。Elon Musk 隨即向標普抗議,對環境破壞的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 ( ExxonMobil ) ,卻被排在全球ESG 前十名。
宣布特斯拉除名標普 ESG 指數當天,特斯拉股價跳水 8%;因設定了 ESG 指標的基金無法繼續持有,部分投資人被強制賣出。
現實與迷思
不可否認的是,永續或 ESG 概念已成現實,近年隨著全球央行的熱錢鋪天蓋地而來。企業須依據市場變化做調整;若不在 ESG 下功夫,很可能因此被金融市場忽略。彭博也預估 2025 年永續投資將達 50 兆美元,占全球資產管理約三分之一。除金融市場外,ESG 也影響客戶關係;例如蘋果日益監督供應商的 ESG 落實,去年報告指出有 8% 潛在供應商經評估未能進入供應鏈。
不過 ESG 投資績效仍未定論,目前或許仍屬迷思;投資人不應輕易聽信銷售機構片面言詞。且市面上充斥永續型投資產品,但其內容未必都符合標準。歐美日監管機關已開始嚴查「漂綠」的永續基金;台灣金管會年初也針對境外基金,規定 ESG 相關標的必須達基金規模六成以上。
投資人應把 ESG 評等作為一種對應環境、社會與治理的風險指標,可留意被投資公司評等變化。目前多數研究指出當評等出現改變,尤其是降級時,對未來股價有顯著影響。目前台灣集保結算所與多家主流 ESG 評級機構合作,投資人登入「公司投資人關係整合平台」,可輕易取得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永續評等。
註:
洗綠或飄綠意指公司或投資基金偽裝成環境之友,試圖掩蓋對環境的破壞,以此保全和擴大自己市場影響力。
投資的聖盃也可稱為阿爾發 ( Alpha ),意指採用某種投資策略取得高於市場平均的超額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