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於 2019 年十月,發布了一份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其中特別點出台灣保險公司的利差、資本與海外投資曝險問題。更指出台灣壽險公司持有約 4,000 億美元公司與金融債,合計占全球該市場 7%;其中主要集中在非美國籍公司發行之公司及金融債。
若加上外國股票與其他海外幣別債券,台灣壽險業海外投資已高達台幣 18 兆(相等於壽險業資產毛額的 60%),這群海量的鮭魚有多少將會安全的返鄉?
本土利息陡降促使業者前往海外追求收益
台灣保險業勇於衝業績衍生資產過份的膨脹。2000 年以來,全球央行降息幅度大;台灣中央銀行重貼現率從 2000 年 4.625%,降至 2003 年 1.375%;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更從 6% 下滑至當前的 0.42%。
早年壽險業者大量出售高預定利率保單,利率陡降造成業者無法找到高利率投資標的,負債成本因此高於投資報酬率,也稱為利差損。
在此前提下,壽險業開始發行類定存保單,設計保單的預定利率略高於銀行定存以吸引保戶。由於新保單利率較舊保單低,業者希冀透過發行新保單來降低整體負債成本。不過因台灣債券市場規模有限,壽險業吸收保費同時,也需尋找更高報酬的金融市場。
主管機關為協助業者克服困境,2003 年將國外投資上限從 20% 提高至 35%,2007 年放寬至 45%;又於 2014 年將國際板債券部位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外國企業來台發行非台幣計價的債券。銀行也樂於壽險業吸收其爛頭寸,又可賺銀行通路銷售手續費;例如今年前七月,近五成初年度保費收入銷售通路來自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4 年主管機關也修改保險法,允許保險業海外併購金融業;併購金額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等於變相鼓勵金控透過壽險業前往海外擴展市場。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017 年與 2020 年皆爆出大型壽險在荷蘭與印尼踩雷,一次性認列大額虧損。
台灣保險滲透度世界第一
2019 年台灣保費收入對 GDP 比率近兩成,位於世界第一;台灣每年人均保費約五千美元,排名全球第九。壽險業資產佔金融業資產比重,從 2002 年 12% 一路成長至目前 36%。台灣金融業資產約 84 兆;包括銀行業 52 兆、淨值四兆;壽險業 30 兆、淨值兩兆;證券業 1.9 兆、淨值 0.3 兆;產險業 0.4 兆、淨值 0.1 兆。
壽險業資產比重上升,背後代表的是保費收入成長快過銀行存款。業者收取保費後進行投資,保費收入成為資產;同時因應未來保險支出,負債需認列準備金。自 2003 年以來,壽險業資產每年以 12.3% 速度成長,快於銀行業的 5.0%。
由於利率下行產生利差損,業者透過發行新保單以降低負債成本同時,也需新的投資市場提升收益;又主管機關與銀行通力合作,於是造成過去 20 年台灣壽險業資產規模成長速度快於銀行。
匯率:龐大的避險成本與微薄的淨報酬率
台灣壽險公司缺乏國內投資商品,又追求海外收益,也使海外投資占投資資金總額從 2000 年僅 5%,一路上升至 2005 年 30%;今年上半年已高達 66%,約當新台幣 18 兆。相較日本與南韓保險業海外投資比重僅約 20% 與 15%,歐洲也僅 10%;台灣業者每年因此須付出龐大匯兌成本。例如 2018 年與 2019 年匯損(匯兌損益+避險損益等)分別為 2,300 億與 2,900 億,今年上半年儘管台美利差縮小,傳統型避險工具成本下降,但匯損仍有約 1,500 億。
以近年海外資產約 16 兆至 18 兆計算,匯兌產生的損失約占外幣資產 1.5%。根據少數體質優良上市壽險公司數據,近五年扣除負債與匯兌成本的投資「淨」報酬率僅約 0.5%,匯損與淨報酬率出現不對稱性。姑且不預想新台幣未來走勢方向,將來不論台幣升值或貶值,壽險業皆需為避險付出龐大成本。
利率:淨值波動與 IFRS 17
除了匯兌損失,近年國際會計準則要求提高資產與負債透明度。2018 年起實施的 IFRS 9 公報(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要求帳上金融資產重分類。過去部分以成本入帳的債券,被要求以公允價值衡量,以充分反映利率與經濟因素變化。
例如台灣壽險龍頭過去約 38% 金融資產依市價或公允價值認列,接軌 IFRS 9 後上升至 53%。
資產透明度提高了,但也使業者淨值更易受股債市波動影響。例如 2018 年產業淨值約 1.1 兆,因新會計準則與去年股債市多頭,2019 年底淨值達 1.9 兆。今年第一季又因疫情影響金融市場,淨值下跌至 1.4 兆;但第二季股債回溫,淨值又回升至兩兆。未來若利率上升或股市修正,壽險業淨值大幅波動將為常態。
除了部分資產需依公允價值衡量,「負債」未來接軌新會計準則才是真正難題。國際預期 2023 年將迎來號稱「魔王級」的 IFRS 17 號公報,屆時壽險業的保單負債準備金也須反映保單期間的利率變化,依公允價值認列。由於投資商品與流動性的侷限,壽險業長年來資產負債投資存續期間不匹配。例如資產存續期間約八至十年,但負債存續期間卻達 15 至 20 年;當利率下行,負債增幅將大於資產增幅,進而減少淨值。
估計負債公允價值時,折現率為關鍵參數。由於現在利率低於早年保單預定利率,加上存續期間不匹配,IFRS 17 就會把過去潛藏沒有估計的利差損一次揭露。
南韓保險發展中心(Korea Insurance Development Institute)曾於 2016 年估算,預期 IFRS 17 接軌後,南韓保險業粗估約將增提至多 42 兆韓圜資本(約 1.1 兆台幣)。當年南韓壽險業淨值約 65 兆韓圜,今年第一季淨值已達約 84 兆韓圜或 2.1 兆台幣。
台灣壽險業淨值規模與南韓相當,在全球利率持續走低同時,台灣業者需增提的資本金額或許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