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传递优质生活美学 - 领略顶级生活的极致品味

The Economics of Vaccines

疫苗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Vaccines 疫苗经济学

COVID-19 疫情持续延烧,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但在疫苗问世前,社会恐难以完全恢复到过往的样貌。

Text_林佩璇/Filia Lin Photo_iStockphoto

到 2020 年 4 月 19 日为止,COVID-19 (Coronavirus–2019)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已造成近 225 万人感染,超过 15 万人死亡,是 1918 西班牙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病事件。为了减缓病毒传播,各国关闭边界,限制民众外出,餐厅、商场停业,但经济活动停滞,失业人口剧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将会衰退 3%,是 1930 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各国央行也纷纷扩大货币宽松政策以期降低经济冲击,但这绝非长久之计,最终仍要透过医学手段来解决。

对抗传染病,决胜关键在疫苗

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人类面对病毒,往往束手无策。病毒和细菌不同,特色在入侵人体后,会和细胞结合,快速繁殖,不但容易变异,免疫系统在作战时也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如果战役过于激烈,反而造成器官损伤或衰竭,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并没有任何药物能只针对病毒攻击却不伤害细胞,唯一能有效手段:就是疫苗,把减少毒性或是去活化的病毒注入人体,让免疫系统得以事先进行演练,当危机发生能快速生成抗体来抵挡。
而 COVDI-19 比一般病毒更难以对付。根据美国疾病管制署(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针对武汉疫情爆发初期所做的研究,在没有其他公卫手段介入下,COVID-19 的基本传染数 R0 高达 5.7,也就是一个带原者可以感染 5.7 个人,这数字远远高于流感病毒 R0 值 2~3。超高传播速度,使得各地确诊人数在短时间暴增,导致医疗体系崩溃,引发大规模的死亡。在没有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只有研发出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美国疾病管制署研究为 80%,才能真正阻断病毒传播。

开发耗时费力,过去药厂兴趣缺缺

疫苗虽是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武器,但对于利润导向的药厂来说,疫苗市场太小,研发时程太长,且风险太高,同样的资源不如用来发展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药物,因为患者每天都需要服用,开发风险较低,获利更大。
根据联博资产管理(Alliance Bernstein)的资料,2019 年全球疫苗市场营收约 350 亿美元,仅占全球制药业不到 3%。其中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eine, GSK)、默克(Merck)、辉瑞(Pfizer)、和赛诺菲(Sanofi)四大龙头占近 80% 份额。若细看各家品项,除了默克的主力产品 HPV 子宫颈癌疫苗是在 2006 年推出,其他药厂的主力产品如流感、小儿麻痹、四痘混合疫苗(MMRv):预防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水痘病毒,都是在 1970~1980 就开发出来。除了流感疫苗因病毒容易变异,需要每年施打外,其他都是只要接种一次就能提供长期保护力,只有新生儿需要接种,大大限制疫苗市场的成长动能。而且在 COVID-19 之前,多数传染病是区域型或只在落后国家流行,一次爆发感染人从数千到数十万不等,且多能透过公卫手段加以控制,对药厂不具有开发的诱因。
再者,疫苗是施打在健康的人身上,相较药物有着更严苛的安全法规,以确保副作用能降到最低,这使得疫苗开发比药物更加耗时费力。根据期刊 Clic Exp Vaccine Res 的资料,单一疫苗开发过程通常超过 10 年,投资金额超过 10 亿美元。科学家需要先花 2~5 年时间培养病毒并找出抗原,再通过 1~2 年的动物实验成功后,才能开始人体临床试验。第一期通常需要数十到百位受试者,到第三期则需要数千至数万人,且通常要观察 3~5 年,以检验疫苗的长期保护力,最终送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查,通常需要 1~2 年。就算成功上市,只要有部分接种者产生明显副作用,疫苗就会被下架,庞大投资瞬间化为乌有。

新科技大幅缩短研发过程

如今,COVID-19 疫苗研究迫在眉睫,部分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直接利用病毒的基因序列开始研究,大幅缩短开发时程。目前最热门的核酸疫苗,包含 mRNA 疫苗及 DNA 疫苗,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可以诱发免疫反应的抗原蛋白的 DNA 质体注入体内,细胞接收后能自行合成抗原对抗病毒。有超过 16 种以上 COVID-19 核酸疫苗正在研发中。其中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和美国 Moderna 生物技术公司共同开发的 mRNA 疫苗已在 3 月开始第一期临床试验。
除了核酸疫苗,还有一种是在人体外先合成病毒抗原,装在特殊载体中注入体内来激发免疫反应,包含奈米疫苗、胜肽疫苗、类病毒颗疫苗都属此类。这种技术安全性高,但必须要准确地找出有效抗原,门槛较高。目前有超过40种研发中的疫苗属于这类。不过这些新兴技术至今都未曾真正用于人体,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至 4 月 8 日,全球有 78 种 COVID-19 疫苗正在研发中,其中 5 种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速度之快,前所未见。中国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CanSino Biologics Inc.)日前更宣布将为二期人体试验招募试验者,让股价从 3 月中至今攀升近 80%。世界卫生组织及药厂多认为,在最乐观的状况下,疫苗或有可能在 12~18 个月问世。

速度和安全的两难

不过,医界也提出严厉警告,仓促推出的疫苗,安全性可能大打折扣,反造成严重后果。美国 1976 猪流感疫苗事件就是一个惨痛教训。当年药厂仅花 10 个月就开发出疫苗,结果造成数百人因接种疫苗后死亡或得了急性神经炎而瘫痪。这个事件严重打击美国民众对于疫苗安全的信心,间接导致后来的麻疹、流感大流行。
在经济议题也有同样的隐忧。贸然重启经济活动恐导致好不容易趋稳的疫情再度恶化,但封城时间过长会使目前惨澹的经济进一步恶化,未来需要更长的复苏时间。如何在经济与人民安全中做出取舍,成了各国眼下最迫切的难题。韩国的经验或可用来借镜。透过全民普筛尽早抓出感染者,并利用科技密切追踪患者的活动轨迹,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从 2 月时的近 1,000 人,降到现在是数十人,是全球少见的在不封城、不停工的情况下就控制住疫情的国家。
不过,公卫手段终究只能暂时控制疫情,重新爆发的风险如影随形。哈佛公卫学院最新研究更指出,为了避免出现医疗挤兑,间隔性或是长期维持社交距离可能需要维持到 2022 年。就算疫情消退,也要持续监控,因为最迟可能在 2024 年又会有另一波爆发。除非研发出疫苗、广泛施打,否则人类生活可能都难以完全恢复到往昔的样貌。

Related Articl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