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MALIGNANT INFLATION:A VICIOUS CIRCLE OF WAGE-PRICE-RATE SPIRAL

惡毒的通貨膨脹:薪資物價螺旋式上漲的惡性循環

MALIGNANT INFLATION:A VICIOUS CIRCLE OF WAGE-PRICE-RATE SPIRAL 惡毒的通貨膨脹:薪資物價螺旋式上漲的惡性循環

美國正經歷近 40 年以來最高的通膨,不論是短期或長期現象,人們應做好準備面對。

Text_李紹廷/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

2022 年美國 2 月 CPI ( Consumer Price Index 或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 7.9%,為 1982 年以來最高紀錄。 IMF 也預估,今年已開發國家平均 CPI 為 3.9%;新興經濟體達 5.9%。俄烏戰事造成原物料大漲,又進一步火上澆油。 3 月中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一碼或 0.25 %以抑制通膨,市場甚至預測 2022 年可能升息 七 次;台灣央行隔天也跟進腳步升息一碼,不放任通膨升溫。較高的通貨膨脹,不僅讓口袋裡的現金變薄,也會毀滅個人累積的財富。

通膨的短期成因

全球目前通膨上揚的短期因素,主要是供不應求。除了原物料上漲外,還有勞工參與不足與供應鏈生產瓶頸等因素。因為勞動力不足,企業必增加員工薪資,到頭來又在售價反映增加的成本。疫情前美國勞動參與率 (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 達 63.4%,但過去兩年降至約 61.5%。下滑原因為部分勞工選擇在疫情下提早退休或離職,或是為了照顧感染家屬而暫時離開職場。例如美國 2021 年 11 月份約有 450 萬人離職,為 20 年來新高。不過隨著美國疫苗施打普及與政府陸續取消額外失業補助,2022 年美國二月份勞動參與率回升至 62.3%。供應鏈瓶頸則與「疫情期間服務業的消費暫時移轉」息息相關。 BCA 指出,疫情期間美國民眾在服務業領域減少消費,整體服務業消費較疫情前短少約6%;其中電影院、健身房、公共運輸、旅館、個人護理等重災區,消費水平還不及疫情前 80%。同時,消費者將沒有被滿足的服務業消費轉移至「商品 ( Goods )」消費,尤其是汽車、家具、家庭設備與健身用品等耐用品 ( Durable Goods );因此商品消費量反較疫情前高出 15%。在需求從服務業轉移至商品,加上供應鏈瓶頸來自缺工、海空運費大漲與塞港等因素,使得家庭耐久財價格較疫情前成長 27%。如汽車產業遭遇晶片短缺,新車交車不順導致美國二手車價格大漲超過五成,甚至出現二手車價格高於遙遙無期新車的扭曲現象。市場仍認為以上短期因素將隨著疫情逐漸消退,目前通膨或許屬短期現象。美國聯準會關注之未來 5 年之 5 年期預期通膨率 ( 5-Year,5-Year Forward Inflation Expectation Rate ) ,為一觀察長期通膨率指標。目前數字 2.4% 仍在過去 20 年區間中。

結構性長期因素

然而檯面下仍有結構性因素助長通膨。目前經濟學家認為有三個因素蠢蠢欲動 : 戰後嬰兒潮世代 ( Baby Boomers ) 老化、去全球化 ( Deglobalization )、政府債務上升速度過快。據統計,美國嬰兒潮世代掌握近半財富,當大批嬰兒潮離開職場,將降低勞動參與率,或許推升人力成本。且退休後從儲蓄者成為非儲蓄者 ( Dissavers ),工作時儲蓄降低投報率;退休後花的比存的多,進而推升投報率。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過去數十年利率走低的謎題,可由全球儲蓄過剩 ( Global Savings Glut ) 來解釋。除了有靠廉價而源源不絕中國工廠的供應量、以及互聯網與手機帶動的生產力。
2018 年的美中貿易糾紛使「去全球化」躍上檯面,美國開徵關稅與強調美國製造。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爆發後,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貿易保護主義與供應鏈重組勢必使生產成本上升。全球央行大量印鈔也使得央行的政治風險增加。全球債務佔 GDP 比重已從 2000 年的 230%,增至去年底 355%;但因利率維持低檔,利息支出佔比仍較上世代低。然而債務遽增,未來若利率上漲,利息支出將大增;央行是否會受到來自國內政府的壓力,將利率維持在偏低水準。然而超低的利率又將造成景氣過熱,使通膨泡沫壓力增加。

高度通膨年代的資產表現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1966 至 1981 年為通膨最嚴峻的時代;此時期每年物價漲幅達 7%。70 年代石油危機,布蘭特原油 ( Brent ) 從每桶 3 美元上漲超過十倍,推升了當時的物價。但通膨真正原因為當時美國失業率已低,但聯準會仍維持低利率,導致工資與物價螺旋上漲。意思是工資上漲推動物價,而物價上漲又回頭推動工資,兩相交互作用形成螺旋式上漲。最後美國前聯準會主席 Paul Volcker 將利率從 1979 上任時的 10%,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推升至史上最高水準 20%,才終於擊敗通膨怪獸。
歷史不一定會重演,通貨膨脹率當然也無法預測;但觀察此段期間的美國資產表現,或許可以趨吉避凶。1966 年至 1981 年期間,扣除通膨後 ( 每年約 7% ) 的實質資產年化報酬如下:黃金 8.8%、房地產 1.5%、短期國庫券 ( Treasury Bill ) -0.2%、股票 -0.4% 與公債 -4.2%。黃金抗通膨效果最好,房地產次之;國庫券與股票則勉強可趕上物價上漲幅度;債券在高度通膨期間表現最差。
值得注意的是,黃金在通膨時期的好表現,很可能只限於特定的短暫時期。在通膨趨緩後,黃金價格回檔後又花了近 30 年時間才收復失土。房地產與股票則屬可抗通膨的資產選擇,長期投報率也遠優於國庫券。美國知名投資人 Warren Buett 也曾經在致股東信提供選股標準,能夠良好適應通膨環境的公司具備兩特質:一是可輕易提高產品價格,二是擴展業務不須過多資本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也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 ( Hyperinflation ),物價漲幅遠超過百倍。與一般通膨不同的是,惡性通膨成因往往是戰爭、外債違約、或是政府管理不善。例如德國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當時的威瑪共和國 ( Weimar Republic ) 政府無力償還債務而大量印鈔,馬克從 48 兌一美元貶到 4.2 兆馬克兌一美元。近代最鮮明的例子,則屬辛巴威 ( Zimbabwe ) 於 2000 年時期,選擇以印鈔方式償還外債,造成貨幣大幅貶值與物價飆漲。辛巴威政府曾發行 100 兆面額鈔票,但實際價值僅有 0.25 美元。
自 1980 年代以來,全球利率已下滑近 40 個年頭,也使全球資產價格高漲。今日的多數世代沒有完整經歷高度通膨經驗,很可能因此低估了通膨的發生可能性,也忽略其對於財富的負面效果。儘管預測通膨為一不可能任務,但明智的做法應是做好準備,使任何選擇或策略都有抵抗黑天鵝事件的能力。

名詞解釋

1.通貨膨脹:指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成本與價格上漲,也可視為貨幣貶值。
2.勞動參與率:在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
3. 5 年之 5 年期預期通膨率:由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提出,計算從今五年後到第十年的預期通膨率。數據使用美國十年期與五年期國債利率計算。
4.嬰兒潮世代:泛指二次世界大戰後於 1946 至 1964 年間出生者。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