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MINDFUL OBSERVER

從「心」照見世界

MINDFUL OBSERVER 從「心」照見世界

當人們觀賞藝術畫作時,總覺得自己是投射目光的主動角色,但走到奈良美智的作品前時,卻彷彿被畫面裡的小女孩深深看透。在「可愛」表象下,創作者沒說出口的話,隱藏在饒富深意的眼光中。

Text_Chih Yu Chen Photo_STELLA McCARTNEY

喜愛日本文化的人,肯定見聞過日本當代藝術三巨頭:圓點女王草間彌生、潮流霸主村上隆,以及被冠名為「療癒系」的奈良美智,雖然奈良美智的作品多數描繪著孩童或森林小動物,但背後隱藏的藝術動能不容小覷,在 2019 年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會上,一幅名為《背後藏刀》的紅衣小女孩畫作以 1.95 億港元(約 7 億新台幣)成交,使奈良美智登上日本最貴藝術家寶座,不難感受到在這不安定的時代,比起大規模的抽象、風景畫作,世人更看重能帶來情感療癒的作品。

從孤獨的寧靜中萌生覺察

奈良美智在 1959 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這裡雖然生產馳名世界的蘋果,對從小就是「鑰匙兒童」的他來說,故鄉是冬季漫長、令人倍感孤寂的所在,好在還有繪本裡的想像朋友陪伴渡過童年時光,青少年時期的奈良美智則透過大量聆聽搖滾樂,以激昂旋律和歌詞將孤單的靈魂和外在世界連結。豐富善感的本性引領他走上藝術本位的學習之路,求學期間分別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及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後,接著在 20 歲那年揹起背包到歐洲壯遊,一路行經巴黎、比利時、荷蘭、德國、奧地利、瑞士、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最後決定落腳德國杜賽道夫藝術學院進修。當他成名後,媒體曾詢問為何沒去號稱歐陸藝術大本營的英國倫敦,而是跑到偏遠的德國北部,他的回答相當耐人尋味:「我是依照直覺行動的人,來到杜賽道夫(Düsseldorf)完全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這裡有冰雪連綿的灰暗冬季,讓我回想起在青森的童年時光。當時我 28 歲,彷彿重回 20 年前和 8 歲的自己對話。」共 12 年的德國留學生涯,對奈良美智日後的作畫方式起了決定性影響,乍看他的作品,都會被單一且不合比例放大的主體吸引目光,背景則通常是模糊或是扁平的塗色,在在反映著畫家本人的心靈視野中「唯一的孤獨存在者」意象。
不少媒體曾揣測奈良美智是「喜歡孩童的人士」,但這個假說被本人澄清:「我之所以選擇孩童作為主角,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本性尚未受到外在影響,保有人類最初澄明的『智識』;另一方面,孩童柔弱的本質,也是社會中位居弱勢的族群。」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奈良美智並不回答,而是為孩童們賦予不正面望向群眾的斜視目光,當觀者從不同角度切入圖像時,無論看見的是微笑、輕視、憤怒或悲傷,一個孩童的「靈魂之窗」儼然成為每個人觀察內在的一面明鏡,對於已經成為「大人」的人來說,看懂了些什麼的時候,也是明白自己失去了些什麼的時候。

奈良美智過去創作的許多經典人物圖像都在本次膠囊系列現身,相較於一幅畫作動輒上億的價位,這回藝術家第一次授權的時尚作品相當獨特且價格相對親民。
奈良美智過去創作的許多經典人物圖像都在本次膠囊系列現身,相較於一幅畫作動輒上億的價位,這回藝術家第一次授權的時尚作品相當獨特且價格相對親民。

人人都可以活出龐克精神

從 Stella McCartney 特殊的姓氏,不難看出設計師本人和傳奇樂團「披頭四」主唱 Paul McCartney 的關係。從小和熱愛大自然的父母在鄉間成長,喜愛動物的 Stella McCartney 自出生以來茹素至今,2001 年創立同名時裝品牌後大力推動「永續設計」,並只選用「素食皮革」創作鞋包配件,同時也和她的父親一樣是反戰主義者,進而促成奈良美智願意首度跨界時尚圈,和 Stella McCartney 推出聯名膠囊系列的契機。
他為自己首個時尚作品奠定「龐克」調性,並且在孩童與動物圖像旁添 加 了「We are punks」、「Change the history」、「Don't waste another day」等標語,「把畫作加上詞句,彷彿點出畫面中某種精神的重心,而文字就是打開人們想像力的鑰匙。」在事事停擺,整個地球籠罩在憂鬱恐慌中的 2021 年,穿上每個細節皆被藝術家與時尚設計師用心填入意義的服裝,似乎也感受到自己被溫柔地接住了。或許是因為從出生至今,奈良美智都是以「等待漫長冬季結束」的心情活下來,他以毫不畏懼的眼神直視孤寂帶來的酸澀苦辣後,才能說出:「有夢和希望存在的地方,才有藝術誕生。」如此這般錨定人心的話語,從而轉化為支持人們走過世紀疫情的力量。

優雅中性的設計輪廓是本次膠囊系列的一大特色,溫柔粉嫩的配色符合了春天的季節感,帶給人們生機滿盈的視覺饗宴。
優雅中性的設計輪廓是本次膠囊系列的一大特色,溫柔粉嫩的配色符合了春天的季節感,帶給人們生機滿盈的視覺饗宴。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