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The Rise or Meltdown of The Middle Class?

中產階級的危機與崛起

The Rise or Meltdown of The Middle Class? 中產階級的危機與崛起

資料顯示美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但另一股龐大勢力正在崛起。

Text /李紹庭 Michael Lee Photo / shutterstock 2022.12.04

去年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 Jean Tirole )應邀來台演講,指出中產階級在這個世代逐漸消失,貧富的差距越加擴大;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利茲( Joseph Stiglitz )更在其新書《大鴻溝》中指出,必須有強健的中產階級,經濟才能充分復甦;經濟越不公平,成長速度越慢。近年來研究發現,原本占據美國社會 60% 以上的中產階級正逐漸消失。

美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研究指出, 1971 至2014 年期間,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數量的比重從 61% 降至 50% 。收入衰退的速度更快,中產階級總收入占比從 1970 年 62% 降至 2014 年 43% ;高所得家庭收入占比同期自 29% 上升至 49% 。華盛頓郵報指出, 2015 年美國中產階級人數約占美國成年人口 40% ,但僅擁有美國 21% 之淨資產。此比率遠低於亞太( 15% 為中產階級,擁有 42% 淨資產)與歐洲( 33% 為中產階級,擁有 41% 淨資產)等地。今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川普( Donald Trump )異軍突起,一部分也是肇因於美國中產階級萎縮的背景。

新興市場中產階級崛起

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萎縮同時,新興市場中產階級的勢力正在崛起。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 Brookings Institution ) 2011 年指出,過去 30 年由美國等 G7 國家主導的全球需求浪潮已過,全球將迎來一個新的轉捩點。在接下來的 30 年,全球的中產階級將呈現爆發式的成長;主要是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所得提升。根據布魯金斯研究院定義,以及依照 2005 年購買力評價,全球中產階級日均所得介於 10 美元至 100 美元之間,布魯金斯研究院估計全球中產階級人數將從 2009 年之 18 億,成長 166% 至 2030 年之 49 億,中產階級消費也將自 2010 年之 21 兆美元提升至 2030 年的 56 兆。其中主要成長動能為亞洲,印度與中國兩強的中產階級消費,到了 2030 年將佔 56 兆中的 41% ( 2009 年僅約 6% ),分居一二名;印尼中產階級消費力將成為世界第四(次於美國);日本、德國與法國等成熟國家排名將往後退。在新興市場中產階級崛起的背景下,由於耐久財、奢侈品或具有品牌差異化之商品與服務的「所得彈性」(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所得變動的百分比)大於一,未來經濟成長動能將主要來自上述相關產業。

中國與印度為主要成長動能

中國總理習近平去年訪美期間參與中美企業家投資座談會時曾表示,目前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已接近 3 億人,約中國人口之 2 成,預計在未來 10 年內還將翻倍。布魯金斯研究院報告也指出, 2020 年以前,中國中產階級消費力將超越美國,登上世界第一,到了 2030 年中國中產階級消費力將占中國消費之 70% 。
近年來中國出現 G2 世代( Generation 2 ),代表 1980 年後出生的中產階級;他們普遍嚮往優質生活,積極地提升生活水準,也有能力也有意願消費世界級產品。過去 10 年中國大陸以投資為推動經濟成長的主力,但隨著中國大陸採行「調結構」的發展主軸政策,並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加以 G2 新世代將造就中產階級的大量成長,為未來中國大陸的消費成長注入新動力。根據麥肯錫公司估計至 2022 年,該世代人數甚至將達美國戰後嬰兒潮人數(約 7,800 萬人)的 3 倍,占中國大陸城市消費的比例將達 35% 。
2020 至 2030 年則由印度接棒,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中產階級國家,兩國將占全球中產階級消費的 4 成。儘管印度目前人均 GDP 僅 1 千 6 百美元,遠低於中國之 8 千美元,印度更平衡的收入分配,以及佔國民生產毛額更高比重的消費,將使印度中產階級成長速度較中國更快。
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國與印度中產階級的壯大,將可能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新引擎;紐約時報也指出,中國轉型不見得是壞事,可能還能成為振興美國中產階級的助力。很多國家的經驗顯示,中產階級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不過,也有一些國家出現了令人擔心的相反情況,隨著貧富差距的日益加大,中產階級開始萎縮。然而,各個國家國情不同,中國與印度最終將呈現哪一種結果,將非常考驗執政者的智慧,也將牽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