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per Bosmans 1990 年生於比利時隆梅爾,年幼的他熱愛鑽研歷史、藝術史、繪畫、木雕和素描,期待著從中找到些重要的事物,「我清楚記得 6 歲時穿著有顆金色釦子的可愛小西裝,站在教堂裡第一排椅子上大聲說出『我未來想成為藝術畫家』,大家都笑得直搖頭,覺得我的夢想很滑稽。」但此事件激勵 Kasper Bosmans 貫徹自己的選擇,日後進入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習畫。
堅定踏上藝術圓夢之旅
最初 Kasper Bosmans 深受彼得·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影響,喜歡以宏觀視角畫出結合社會現況與宗教奧秘的磅礡畫作,當他遇到吉米·杜蘭( Jimmy Durham )的作品時首度對當代藝術產生興趣,也想將腦海的故事透過「特定敘事」方式轉譯出來,於是 Kasper Bosmans 轉而將繪畫結合雕塑與複合媒材創作,慢慢堆疊敘事所需的所有元素,Kasper Bosmans 稱此過程為「編輯」,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與內在想法皆是影響最終成果的變因,「這是我試圖為我的觀眾重新創造的時刻,其中也包括年輕、孤獨和封閉的自己。」
確立不可動搖的核心價值
即使每件作品看似被埋入多重層次與開放性的訊息,但 Kasper Bosmans 認為這不過是自我揭示的冰山一角,每當有媒體詢問:「你在哪裡找到這個奇怪的故事?」過往他的標準回答是:「我的家鄉、學校和父母的背景。」多年前 Kasper Bosmans 偶然在建築理論家亞倫·貝茨基( Aaron Betsky )的著作《酷兒空間》讀到一段分析衣櫥的文章,其中提到衣櫥是個人將自己選擇的元素透過主觀排列,進而展現自己,於是衣櫥也像一面多功能鏡子,人們可以對著鏡子的倒影微笑,或反映出志同道合的人群影像。「這概念讓我為『編輯』的作法找到正確位置。我一直不斷製造鏡子,並以作品誘發每個人內心彷彿墜入愛河般的感受。」
他舉英國藝術家菲利達.巴洛( Phyllida Barlow )的訪談為例,描述當人們在一處空間與雕塑品相遇會產生愉悅之情,因為繞著雕塑走步的動作能溫暖心靈。雖然 Kasper Bosmans 自知人們走入他的展覽欣賞作品時,或許一時間無法消化過大的信息量,「我每件作品都很複雜,因為我們的世界是複雜的,愛也是。」有時他還會收到「製作太多地板作品」的抱怨,「我無法控制,但我必須製作躺在地板上的作品,我會希望大家彎腰或蹲下來看我的作品。」當觀者與雕塑品以走動之外的方式互動,從僅屬於個人的某角度看見藝術品呈現某種獨特的美麗,一如眾星體在不可說的神秘機緣下串連,某種詩意的自由將由此而生。
藝術與工藝的當代共生關係
Kasper Bosmans 的作品被認為具備神秘主義象徵,從紋章學到食譜都是挖掘創作靈感的藏寶地,他甚至會收集當下看起來無用的知識,例如從 50 年代偽科學主義的奧地利森林護林員維克多 · 肖伯格( Viktor Schauberger )提出的「流體動力學」,近年卻自己發現越來越少購買藝術相關書籍,一切都是避免站在藝術本位的角度看待世界,「當我有機會與工匠、設計師或其他領域專家合作時,我會講自己的故事,但也需要從別人的眼睛來看看他們與我是否有同樣體驗。」Kasper Bosmans 注意到與製造商合作有助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維與生產力。當 2022 年間,Delvaux CEO 尚馬克 · 盧比( Jean-Marc Loubier )參觀 WIELS 基金會展覽時,留意到 Kasper Bosmans 與 Delvaux 品牌哲學十分相似,進而展開「共生」系列合作。該系列以兩人皆非常有興趣的「紋章」為主體,Kasper Bosmans 重新編排一枚紋章所凝聚的家族身份、社會文化和群體資訊,再透過 Delvaux 皮件工坊的精湛技藝製成藝術品般的提包。本系列的誕生也將最受藝壇看好的年輕藝術家與全球最古老的奢侈皮具品牌連結,道出藝術與工藝在 21 世紀的共生共好關係。
或許世界對今年 34 歲正值創作高峰期的 Kasper Bosmans 有超乎想像的期待,他卻認為自己會走上最崇拜的音樂家馬勒的路線— 拒絕被系統化,而是在作品中持續做出微小變化,直到其中蘊藏的情緒變得抽象,「但藝術作品也不該完全抽象,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平衡。」 至於該平衡在哪一處? Kasper Bosmans 不愛把所有的事情冠上解釋,作為藝術家,他必須保持凡事無需太準確的心態,任由情緒與想法的波浪帶領他抵達無人知曉的秘密自由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