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传递优质生活美学 - 领略顶级生活的极致品味

THE MASSIV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迁的巨大经济成本

THE MASSIV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迁的巨大经济成本

若持续忽视全球暖化,气候或许将面临系统临界点;长期带来高风险与难以逆转的后果。

Text_李绍廷/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2020 年风险报告指出,考量事件冲击与发生可能性评估,在前五大风险中,气候与环境议题占据 4 项;包含气候行动失败、生物多样性消失、极端气候与水资源危机。尽管 2015 年由联合国 195 个成员国签署的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期望能共同减缓全球暖化趋势;然而目前全球减碳力道微弱,2020 年 11 月美国甚至带头完成退出巴黎协定,成为至今唯一退出的国家。
自工业革命后,过去 300 年来全球二氧化碳与温度的确进入上升轨迹;若不尽早行动,地球未来将面临气候系统的「临界点」,其中某些甚至很难逆转。全球现在主要措施集中在碳定价制度,希望可以有效延缓暖化趋势,不然所有人类未来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成本。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迁

全球暖化原因为燃烧化石或碳基燃料,如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燃烧后造成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而排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会在大气中长久停留。科学发现世纪初排放的碳,到世纪结束时仍有过半停留在大气层,一部分进入生物圈,其余多数最终进入海洋深处。
这些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吸收从地球往外射出的温暖辐射量能力,大于射入的热辐射;选择性的吸收作用犹如毯子捕捉身体热量保暖般。温室气体聚积在大气层中浓度升高,导致海洋与陆地表面温度上升。暖化借着回馈效应放大,包括在大气层、海洋、冰层与生物系统,陆续改变气候如温度、降雨、风力、云量、雨量等特征。回馈效应如冰层融化,白色冰面减少而蓝色海面增加。深色海面对入射阳光之吸收率高达九成,反射率仅一成,形成有利于吸收热量的环境与机制。

二氧化碳与温度上升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报告,过去 30 年地表可能是 1,400 年来最暖的 30 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浓度至少为过去 80 万年以来最高水准;一百年来来全球海平面也上升约 20 公分。自 1950 年以来,科学家已观察到许多极端气候,包括寒冷的天气减少、炎热的天气更常见。在欧亚澳等地,热浪发生频率日益频繁,同时更多陆地区域出现暴雨等情况。
约第一次西方工业革命前(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 280ppm(百万分点浓度 parts per million),目前已升高到 415ppm。目前的二氧化碳浓度远超过过去 80 万年水准,且主要上升趋势始于 1950 年后。若观察近百年二氧化碳排放趋势,1900 年至 2010 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平均成长 2.6%,全球气温也平均上升约摄氏 0.8度。
尽管科学家预期现代科技可减少排碳量,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长率可下降至 1.2%;但到 2100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将升高到 700 至 900ppm,将造成全球平均升温摄氏 3 到 5 度。部分科学家认为,当全球增温超过摄氏 3 度将面临严重的临界点,届时也可能有两成至 35% 的物种注定灭绝。因此巴黎协议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摄氏 2 度之内;若干科学家甚至主张摄氏 1.5 度以内。

地球气候系统的临界点

想像坐在独木舟上,若往某一侧倾斜到临界点后,独木舟将会翻覆;地球气候也可能因为气候变迁而跨越其临界点。目前科学家讨论有三种气候临界点,包括:大型冰层崩塌、海洋环流改变、暖化造成更严重的回馈过程。
冰层崩溃包括格陵兰冰层(Greenland Ice Sheet)与西南极冰层(West Antarctic Ice Sheet);将造成海岸旁的都市人口必须迁移。例如格陵兰冰层涵盖 170 万平方公里,面积大约等于西欧,厚度约 2,000 公尺,整体大小仅次于南极冰层。若整个格陵兰冰层融解,相当于 290 万立方公里冰块溶解,或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 7 公尺。据学者统计,中印美三个人口大国有约 5%-10% 居住在海拔低于 10 公尺的危险区。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指出若全球温度上升摄氏 2 度,格陵兰冰层仅缩小 4%;上升至 5 度则融解约 15%;但若一旦上升达摄氏 6 度,冰层则完全融化。一旦格陵兰冰层全部融解,届时地球温度就算下滑 3 度,冰层才会慢慢开始恢复;即使地球回到大约暖化 1 度的水准,其冰层也仅恢复目前的 20%。冰层崩塌为科学家担心的不稳定状态标准案例,显示动态系统越过了临界点后,冰层将进入完全不稳定状态,届时需付出更大的成本才有机会逆转。
第二个临界点为洋流的变化,尤其是俗称墨西哥湾流的大西洋温盐环流(Atlantic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墨西哥湾流已稳定了数千年,稳定的把温暖的表面洋流带到北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比同纬度地区温暖。例如苏格兰温度比起俄罗斯堪察加半岛(Kamchatka Peninsula),温暖了约摄氏 12 度。
若世界温度持续上升,墨西哥湾流将受到干扰,因高纬度地区温度与降雨量增加后,导致密度较低的淡水含量上升;海洋表水层密度下降,表水层的下降过程速度变慢进而使洋流速度变慢。这种干扰过程会使北大西洋温度下降,使北欧与英国等地进入酷寒世界。
第三个问题是气候、生物圈与碳循环之间的反馈作用(Feedback Interaction)。例如暖化会造成储存在海洋沉积物(Sediment)与永冻层土地(Permafrost)里的甲烷释出;巨量甲烷以甲烷水合物形式储存在冰晶中。甲烷为更强大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危害每公斤高于二氧化碳 28 倍;但目前学界对于释出的时机仍未有标准答案。

碳定价将为主要措施

为了压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少排放是一种可行方式。目前全球推出碳定价机制,企业与个人燃烧化石燃料,必须支付跟所排放二氧化碳成比例的额外成本。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课征「碳税(Carbon Tax)」,根据排放数量征收;另一种「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或碳交易制度,设定总排放量后,企业可以付费取得排碳许可证,甚至可买卖许可证,透过市场机制为碳定价。实务上碳税税率稳定,但排放量起伏;碳交易制度则使排放量稳定,价格则易波动。
但根据世界银行 2020 年报告,全球碳定价制度仅涵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22%,或 120 亿吨二氧化碳,显示各国努力程度不足。目前全球有 61 项碳定价机制,其中 30 项为课征碳税、31 项为碳交易制度。尽管碳价在许多国家不断提高,但 IMF 统计全球平均碳价仅每 2 美元/吨二氧化碳。世界银行则预估碳价理应达每吨 40 至 80 美元才可实现巴黎协定,2030 年前甚至必须达 50 至 100 美元/吨二氧化碳。

经济成本与外部性

目前学界认为若需达成国际气候目标(温度上升摄氏 2 度以内),每年需花费 1% 至 2% 世界所得,且此预估建立在各国通力合作基础上。若仅一半的国家遵守排碳目标,不仅目标必须上调到摄氏 4 度,且成本将急速骤增。若排碳量持续按照过往轨迹上升,经济学家估计未来影响经济产出达 5%,也有经济学家估计 2100 年气候变迁将减少全球产出达两成以上。
燃烧化石燃料是一种外部性(Externality)或搭便车心态,因为排碳的企业或个人没有为此特权付出代价,受到伤害的一方也没有获得补偿。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或那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皆无法有效应付有害的外部性。美国第 46 任总统当选人拜登 ( Joe Biden ) 也在 12 月中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议,正视气候危机。尽管短期内我们可能依然感受不到暖化对生活的显著影响,但长期忽略气候变迁,将造成高风险、甚至难以逆转的后果;世人应提早正视暖化后续引发之风险,而不是把风险递延到下一代。

Related Articl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