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Shakespeare: “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Hamlet Act 1 Scene 3) For Global Bond Investors: Judgment Day Looms For A Total Recall?
莎士比亚: “平生不贷也不借!” ( 哈姆雷特 第一幕 第三场) 全球债券投资人的审判日即将来临?
利率上升与债券熊市或将引发金融剧变,投资人应重新审视资产利率、汇率、信用、现金流的配置。
Text_ 李绍廷 / 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
2023.01.12
全球债券持续了四十年的多头市场,终于在 2022 年画下句点。 2022 年以来,追縱全球公债与投资级公司债的彭博全球综合总回报指数 ( 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Index ) 下跌超过 20%。过去支撑美债的几股力量,例如寿险、退休基金、与日本投资人,未来可能遭受冲击。且自金融海啸以来,全球债务激增,利率与美元迅速上升的结果,或许将造成公司债务危机或新兴市场危机。巴菲特 ( Warren Bu ett ) 曾形容「利率」如金融市场的「地心引力」,高利率将冲击金融与经济方方面面;当审判日到来,投资人须做好资产配置因应。
2022 年以来债券跌幅达两成
目前全球债券市值约 127 兆美元,略大于股票的 124 兆美元。以发行地区分类,北美与欧洲约各占全球债券市场42% 与 25%,中国与日本居次,分别为 17% 与 10%。过去一年以来,美欧等地十年期公债殖利率升幅超过两个百分点;目前美欧地区通膨率仍在8% 以上,未来升息趋势明确,全球债券价格将持续震荡。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且长天期债券对于利率变动更为敏感。根据彭博统计,10 年期以上的债券今年以来价格下跌近 3 成,5 年至 10 年期也下跌近两成,5 年内债券也超过双位数跌幅。曾经一度流通市值达 18 兆美元的负利率债券,也因升息而销声匿迹。
寿险业为重灾户
在债券熊市中,寿险业首当其冲。据 IMF 统计,保险业持有全球约 20% 债券,保险业中的寿险业,又因其产品属性,对于长天期债券需求最大。当利率上涨,长天期债券对利率更敏感,价格也因此下跌更多;加上财务杠杆,损失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例如台湾寿险业去年底“帐面净值” 2.7 兆台币,半年内就蒸发了 54% 或 1.5 兆。也使得少数转投资寿险业的上市公司,因财务杠杆过大,净值一年内几乎消失了 96% ( 注1 )。
令人忧心的是,国际货币基金 IMF 于 2021 年 10 月就警告,若未来央行升息速度过快,除了导致寿险业净值波动,将使得保单脱退率 ( Lapse Rate ) 升高。被保险人可解除先前低利率保单后,转换成如今高利率保单;寿险业者在此情况下,将不得不出售资产以应付保单赎回潮。 IMF 与欧洲保险与养老金管理局 ( EIOPA ) 预估,当利率在短期内升幅超过两个百分点,将使得脱退率大幅增加,欧美寿险业者需出售一兆美元的资产因应赎回潮,届时可能被迫实现投资亏损。一兆美元虽占欧美债券市值不到2%,但微小的供需缺口,可能使债券价格发生不成比例的变化 ( 注2 )。且以目前通膨率看来,利率升幅应该远超过上述估计,保险业面临脱退率升高的可能性大增。
日圆利差交易消失
日本财务省公布,日本投资者连续 7 月抛售美国公债,是自 2005 年以来最长连续卖出纪录。除了因日币贬值因素,美国央行迅速升息造成美元避险成本高涨,导致日美投资本来微不足道的利差消失。美国公债 7.4 兆美元中,日本持有 16.6% 或 1.2 兆份额;日本一直以来是美国公债的最大需求者,透过借日币买美债赚取利差。由于美国升息后造成美日利差扩大,日本投资者的外汇避险成本飙高;彭博数据显示,美元日币一年期远期外汇避险成本,从去年底 0.75% 暴增至如今 4.2%,甚至高于当前美日利差,例如十年期国债利差约 3.2%。投资利差消失,使日本投资者开始减持美债,将进一步压低美债价格。寿险业与日本投资人为过去债券的两股力量,未来可能开始出现转变。
债务危机与新兴市场风暴?
自 2008 年金融海啸以来,全球政府透过量化宽松 “ QE ” 挽救经济,疫情期间又进一步无限量举债应对疫情。自2000 年以来,全球债务已成长近四倍,目前约 303 兆美元;全球债务对 GDP 比重,也从 2000 年的 230% 上升至 2021 年 350%。在极高的债务负担下,加上利率快速上升,偿债脆弱国家给企业发生债务危机可能性大为提高。历史经验显示,强势美元易掀起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因部分国家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规模、及能源及日用品进口成本庞大,加上政府国内财政状况已捉襟见肘;在美国升息与美元走强下,若再伴随资本外流,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将大幅升高。新兴市场的政府公债占 GDP 比重,已从疫情前52% 来到历史新高的 67%,其中 15% 为以美元计价的外债。
IMF 2022 年 4 月也特别指出,在已开发国家中,当地政府公债仅占当地银行资产约 7%;但新兴市场银行与政府有特殊裙带关系,当地银行资产约 17% 属政府公债。也就是说,政府举债来源,变相地由当地人民存款支应。若发生政府倒债,将进一步加深当地银行与经济危机,风险将如涟漪般扩大。
除了新兴市场外,欧洲央行升息也可能再度触发欧债危机。例如义大利与德国 10 年期公债殖利率利差,一直被视为衡量欧洲公债市场压力指标,日前跃升至 2.45%,为疫情以来最高水平。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义大利,政府债务对 GDP 比重已来到历史新高的 150%。在俄乌战争影响下,能源成本飙升;欧洲原本脆弱的经济与债务结构,又将遭受通膨与升息打击。
股债「不」平衡投资组合
传统上认为, 股票与债券各占 60% 与 40% 的平衡投资组合 ( 60/40 Portfolio ),可应对多数经济状况;主要理由为股债表现为负相关;当股票上涨时,债券下跌,此特性可互补。然而持此观点的人如瞎子摸象、以偏概全。因综观历史,只有当”实质”利率处于低档时,股票与债券才呈现负相关;1970 至 2000 年时期,平均利率高于5% 时,股债的相关性反而为正。若做个思想实验,当短期利率从 1% 升至 6% ( 债券下跌 ),股票的吸引力与估值是否也因利率大幅上升而减少呢? 2022 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已经出现「股债双杀」的现象,过去仰赖债券避险的作法恐怕将使投资人血本无归。
全球最大避险基金桥水 ( Bridgewater Associates ) 创办人达里欧 ( Ray Dalio) 去年就大声疾呼债券是愚蠢投资;2022 年 5 月又罕见表示现金是垃圾、股票更垃圾,反而实体资产如房地产较好。其实股票未必那么糟,但须从估值、负债比、客户与资产负债表是否对利率敏感、产品定价能力、与是否须过多资本支出等各方面重新考量。
不过历史经验显示,实体资产才是通膨时期表现最好的资产。已故的前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传奇投资长史云生 ( David Swensen ) 20 年前就强调,投资组合不可只偏重股债,更应加入不动产信托基金 ( REITs ) 与其他另类投资 ( Alternative Assets ) 。 REITs 报酬与股票相当,且具抗通膨特性,甚至应占投资组合达两成。利率上升宛如加强了地心引力,许多金融资产价格将不可避免地被往下拉;投资人需做好资产配置以面对未来审判日的考验。
注1: 在目前会计公报下,资产面反映寿险业持有债券价格下跌,但负债面尚未以公允价值评价,以致无法完全反映升息对资产负债的同步影响。 2026 年国际财务报导准则第 17 号公报预计在台湾上路,始将以公允价值同时衡量保险业资产与负债。
注2: 欧美保险业净值合计约 2 兆,资产约 16.5 兆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