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在門樑上大大的「囍」字是新舊世代的共同記憶,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台灣新銳藝術家吳耿禎用前衛、顛覆、另類的藝術理念,重新詮釋傳統民間的母體藝術,以剪刀為筆,篇篇成詩,一枚小小的剪紙飽含豐厚的情感,這回不只是訴說古老的傳說故事,而是刻畫新一代人的當代語彙。
陝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單純簡練;河北蔚縣和山西廣靈剪紙加染色彩,濃厚中透著秀美艷麗,其戲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蘇南京剪紙淳厚,粗中有巧;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廣東佛山剪紙色彩富麗、手法多變、裝飾性強;山東高密剪紙細膩精巧,一絲不苟⋯⋯。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對出生台灣台南的吳耿禎來說,剪紙則是他兒時沿著曾文溪畔,與阿公坐著牛車下田種瓜的記憶連結,在多年前個展【(農用)黑皮書】中,吳耿禎回顧自身家中無人承接的休耕土地,將農村印象中的西瓜、稻米、紅蘿蔔、哈密瓜作為題材,質樸的語言潛藏更深一層關於土地正義的社會議題。
從東方傳統,走入歐美時尚
「我把紅色做到最好,再去嘗試其他的顏色。」吳耿禎早期的創作中,帶有濃得化不開的鄉土情懷,大大的紅色揭示傳統語彙,用創作喚醒環境問題,回歸到後來就是每人每日的基本生活,如斯單純卻也不單純。吳耿禎踏入剪紙藝術,一切都源於 2006 年申請到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讓他有機會走入剪紙的原鄉中國陜北,陜北的大娘將剪紙作為日常零工,也將一袋袋的剪紙工具傳承給女兒,吳耿禎回到台灣,舉辦首次個展,就以他與阿嬤千絲萬縷的親情表現在千片萬頁的剪紙上,其中最大幅的剪紙作品,以召魂娃娃、抓髻娃娃、拉手娃娃的外型來剪出阿嬤的影像,詮釋「破碎」的記憶卻帶有非常濃郁的深厚情感,他還將阿嬤的形象剪紙化作一片片的蝴蝶,為高齡九十多歲不克前來觀展的阿嬤,代訴其渴望自由的心境。
在剪紙藝術領域中,吳耿禎結合詩歌、繪畫、雕塑、時尚、攝影、錄像、劇場設計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成為當今獨樹一幟的流派,為當代設計注入材質、傳統文化與現實脈動三者交融的故事。2014 年,吳耿禎受到愛馬仕的合作邀請,參與巴黎 Hermès Petit h 工坊來台舉辦的再生時尚特展,他利用剪紙技巧,利用回收皮革和絲巾製作嶄新作品,褪下剪紙大紅色傳統印象,一反以往單色剪紙的創作,走入愛馬仕多樣色彩潮流,以不同媒材呼應愛馬仕近年討論的「再生」風潮,一系列藝術作品如「彩色剪花-夏夜的生命樹」、「剪花人-打蛙鼓」、「剪花人-牧羊少年」全以愛馬仕回收皮革製作,為展場中 3,700 多件廢棄、缺損的皮革與絲巾布等材料發聲,讓回收(recycle)轉變為真正的「再造」(upcycle)。
典藏詩意的紙上建築
建築背景出身的吳耿禎,不僅在剪紙表現極強的複雜結構,打造展場動線也別具創意,例如 Hermès Petit h 展中,剪紙般的白色高低層架與隔間形成空間裡的輕建築,而層架代表著台北的盆地地形、河流和綠意,並以牽牛花、蓮花等大自然的有機物為靈感組合並解構,使這些層架如水一般流動在展區,與作品相互輝映。對吳耿禎而言,田野就是學校,水,就是一切的靈感起源。他在大學之前從沒剪過紙,即便是兒時的美勞課也沒接觸過,一直到 24 歲大二那年,學校泳池的雨後漣漪光影使他大感驚艷,才抓起剪刀、拿起海報紙開始剪,就此觸動對剪紙的藝術細胞,並將2D的平面表現進階到3D立體美感,結合多媒材與光影使明暗陰影訴說更多故事,目前受香港德意志銀行收藏的「影像剪紙系列-水光」,將「水」波紋層次融入各種花卉植物,如漣漪漸層的色彩,像是回頭探視那位當初第一次拿起剪刀、只為再現美麗水紋的大學生,如今已為揚名海內外的藝術家,別有映照的意味。
吳耿禎近期作品多為與時尚、跨界品牌合作的參與式計畫,《親愛的》是與舞蹈家何曉玫合作,是將當代剪紙藝術放入劇場舞台,一齣戲劇性強烈的舞蹈劇場作品。由書冊意象營造的故事空間,隨著迅速流動的舞蹈節奏,宛若人的生命般,無聲但鼓噪,獲得第12屆台新藝術獎。近年吳耿禎受國內外展覽邀請,一次又一次帶來撼動人心的剪紙作品,也為各國商業空間爭相收藏,由巴黎半島酒店典藏的作品「繁體漢法字典」,以 1970∼80 年代的繁體漢法字典為材料,能使觀者細細梳理出對字典的懷舊記憶,在充滿手作溫度的藝術中,找回對時光的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