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時卻有官員和學者站出來,認為這些銀行的體質其實未必如大家想得那麼糟,問題可能在於現在「風險」這個概念跟以往不同了,因為資訊流通速度太快,除了新聞報導以外,網紅名人一看到風吹草動就會立刻在網路上散發消息,即使內容未必完全符合實情,但效應極快,往往讓銀行還來不及採取應對措施就已經有大量存款被掏空,只能等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了。最好的例子就是矽谷銀行的倒閉案,由於存戶都是一些科技與金融專業人士及創投基金,當存戶們一聽到社群媒體上流傳銀行賣出債券變現的消息,網紅們還呼籲大家快點轉移資金避險,結果就是 400 億美元存款在一天內消失,畢竟現在的「擠兌」已經不需要到現場排隊,只要在網路上就可以快速完成,因此星星之火就可能把銀行給燒個精光。而且這並不只是美國的問題,類似的情況可能在其他國家也會發生,各國也已經開始研究因應對策,以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