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传递优质生活美学 - 领略顶级生活的极致品味

Future Bamboo Cities

竹建筑未来进行式

Future Bamboo Cities 竹建筑未来进行式

竹子生长速度快、可迅速回收,低耗水率,其吸碳固碳的效率,比起钢筋打造的绿建筑要高出 3 倍,抗张强度则是 6 倍,带有奇思妙想的建筑师们,以独特作品回应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Text/Melody Kao, Stephie Chiu Photo/HWCD, Studio Mumbai 2022.12.04

竹,清雅朴质,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总会与贫穷画上等号,钢与水泥以飞跃性的变化,取代几千年以来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材料的地位,快速建起大都市的奢华零件,也吞噬了许多大自然的生存空间。 近年,采用传统工艺与当地建筑技术而创作的永续建筑,由1960年代兴起的自然建筑运动延续至今,这群建筑师探索环境与建筑的关连性,更充盈着居住者的梦想,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以天地元素所打造出的公共建筑重新写下都市的记忆,质材有价,变革无价,奢华的意义开始被重绎。
澳洲内奥米. 米尔格罗姆基金会( Naomi Milgrom Foundation )邀请印度孟买工作室( Studio Mumbai )负责人 Bijoy Jain 来为 2016 MPavilion 展览设计全澳洲最大的竹构造作品,以竹子、土壤、印度与澳洲当地的石材与绳索打造手工建筑( Handmade Architecture )。这座建筑约 12 米高,屋顶模拟澳洲当地的传统土屋景观,使用的是传统的印度技术,结构灵感则来自印度的仪典用品「 Tazia 」,人们在穆哈兰月期间参与游行时会将纪念碑模型的「 Tazia 」扛在肩头, 以悼念牺牲的先知穆罕默德之子,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当游行结束后被抛入河中时会随之裂解。
「建筑不是一个单一个人的行为。它根据大小与规模,需要求不同人的集体参与,就如同务农需要集体完成。」 Bijoy Jain 在澳洲的 MPavilion 竹结构作品,就像是现代版且巨大化的「 Tazia 」,在过去数月中,他雇佣技艺娴熟的工匠进行实践创作,匠人与训练有素的设计师们搭配合作,可立即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加工将创意概念转化为实物模型和真品。这座建筑是与陆地相连的文化空间,就如 Tazia 作为一只虚构的建筑,却能将概念传往星星的国度,通过这个物件,我们可在其中冥想未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舞法则。
竹,作为自然建筑家们优雅静修的媒介,人们历经过一个反省的年代,思索现代物质文明带给社会与每一个体的影响,懂得重新检视「居所」的意义。自然建筑者破除建材带给建筑的框架,让窒息的土地重新呼吸,并同时关注建筑以外的生活设备,例如收集屋顶的雨水为水源、太阳能与风力发电设备应用、厨余与落叶堆肥并结合杂排水设计,让个人作息融入自然循环之中,简单生活,体现价值。

澳洲 MPavilion 的竹结构作品模型。 模型中计划以竹子、土壤、印度与澳洲当地的石材与绳索打造手工建筑。
澳洲 MPavilion 的竹结构作品模型。 模型中计划以竹子、土壤、印度与澳洲当地的石材与绳索打造手工建筑。

扬州郊外,在竹院泡一盏茶

竹,从来都不是什么珍稀昂贵的材料。文人喜欢它的柔韧、清雅、高风亮节,总说「谦谦君子应如竹」,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伴与期许。于是,讲究静心养神的中国茶文化里,总有竹林品茗的情境。 在山间竹林里,用林间溪水泡茶,茶香与竹意相伴,领会味觉与精神共鸣的回味甘甜,甚至更进一步,用竹材搭建茶屋、制作茶具。竹与茶的密不可分,让中国很早就发现了竹子作为建材的潜力,然而却是到了 21 世纪的绿建筑发展,建筑师们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竹材,才让竹建筑有了更多元的面貌。

以竹,体现建筑的精神性

竹子坚韧,比许多木材还经久耐用。竹节更强化了其厚实度,某些品种的竹子其抗拉伸度甚至超越钢材。 最重要的是竹造建筑的碳排放量仅有钢构造建筑的2%,而且独特的中空结构让它轻盈、有弹性,且能循环使用。
对欧洲建筑师来说,竹材是建材的新发现,他们纯粹从材料的物理特性来研究应用方式,有时为了强化竹的支撑力,会在空心的竹竿里灌入水泥、强化钢结
构; 亚洲建筑师对于竹材则熟悉许多,特别是拥有茶文化以及竹文化的中国、台湾与日本,对于竹建筑的思考更能展现其精神性。
2001年,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让人们看见竹屋与当代建筑的融合,不同于清水模建筑,竹屋的禅意以自然构建,别有一种宁静的生命气息。 近年,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HWCD 运用当代建筑思维,以毛竹结合砖房,于扬州完成了一座水上的竹院茶室,诠释新时代的竹林品茗。

一叶扁舟衬托竹院茶室位在生态公园里的隐僻脱俗,提升了品茶意境。
一叶扁舟衬托竹院茶室位在生态公园里的隐僻脱俗,提升了品茶意境。

茶与竹的当代交映

竹院茶室的设计者,同时也是 HWCD 合伙人的中国建筑师孙炜表示:「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品茗更容易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才能体会茶文化静心养神的气韵。」竹生性挺直,虚心有节,提升了品茶的意境,这种精神上的紧密相连、文化上的交相辉映,才是竹建筑作为茶室最重要的关键。
竹院茶室不在山间,而是位于生态公园里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上。 HWCD 以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元素为主,重新诠释当代竹院茶室的面貌,光影、微风、湖水,以及竹林意象,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自然旨趣。 取自当地的毛竹,实践了在地性,也让风、光、湖景等自然元素满溢茶席居室之间,体现了昔日文人们以天为幕、以竹为境的意义。

风、光与湖景自然元素满溢在茶席居室之间。
风、光与湖景自然元素满溢在茶席居室之间。

竹墙内外 心境的收放自如

扬州传统庭院是以朝内的凉亭组成,形成内部的庭院景观。竹院茶室以此脉络,以方形平面布局为基础,馆内正中央是一座不规则的庭院水池,环绕在外的是亲水平台,最外围的是分隔而成的各个茶室。因此,每一间茶室都享有内、外不同的自然景致,向内是精巧的庭院,向外则有湖边风光。 如此的空间安排,巧妙传达品茗时心境的收与放。
而大量运用的毛竹则为视觉带来悠远层次。高挺的竹子疏密有致地形成竹墙,或为砖房围篱,或为步道风景,竹子纵横交错,掩映间营造视觉的层次效果,对应砖房更有种虚实之间的隐密感,让人对这实际上线条简洁的建筑本体更为好奇。 茶室里搭配竹编门片,以及竹制用具,展现竹的多元面貌。
竹子与砖材都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天然材料,砖墙保暖,竹墙通风,减少茶室对于冷、暖气系统的依赖,且材料上带有自然的纹理与气息,与湖景相邻,更体现了地风水火的自然哲思。 现代建筑由于结合灯光设计,白天夜里各具风情。 HWCD 也为竹院茶室的庭院及砖房搭配了相互对应的门灯及地灯,到了夜里,由内散发的光线透过竹墙掩映,落于湖面展现幽静之美,打破了古代茶会多于白日举行的惯例,领人体验秉烛夜游品茗的另一种意境。

竹编门片与门墙能通风对流、减少冷暖器系统的依赖。
竹编门片与门墙能通风对流、减少冷暖器系统的依赖。

Related Articles

相关文章